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不少,被后人唾骂的也不少,还有一部分则是饱受争议。而洪承畴这个名字,大抵在第二种和第三者之间。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当时,松山大战明军溃败,洪承畴被满清俘虏。他的一个仆人跑到北京送信,说老爷被俘后“义不受辱,骂贼不屈”,以身殉国。同时兵部也收到消息,获知“洪督师临砍时,只求速死”。崇祯皇帝闻信很伤感,下旨为洪承畴建立祠堂,隆重祭奠这位大明英烈。 正当明朝悲伤地筹备后事时,真实消息传来,洪督师已经降清了。好在崇祯还没有亲临祭奠,不然这个乌龙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要说此前的消息也没有传错,被俘后,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治国之才,很想收为己用,无奈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早年投清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范文程带着酒菜去见洪承畴,被后者一巴掌把盘子打翻在地,酒菜散了一地。 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清廷毫无办法,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其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据相关记载,面对油盐不进的洪承畴,皇太极还派孝庄前去色诱,二人完事之后,洪承畴才得以投降。此说应该有些荒唐,但总归说来,洪承畴并不是一被俘便尿裤子的角色,由坚词拒降到变节“归顺” 有一个艰难挣扎,异常纠结的过程。但无论怎么说,还是投降了。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的甲申之变后,江南著名的抗清英雄,十七岁的夏完淳被俘,清兵把他押到大清朝的江南总督洪承畴面前。洪承畴先对夏完淳道:“你年幼无知,怎么就从了贼呢?现在归顺大清,还给你官做!” 夏完淳眼睛朝天,假装不看面前站的人,说道:“本朝曾有位洪承畴,乃当世人杰,在沙场上以身殉国,先帝下诏褒奖!我年纪虽小,也要学一下洪督师,杀身成仁!” 旁边的清兵急忙告诉夏完淳,面前这位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转头,怒斥道:“洪督师为国死节,天子亲临悼念,谁人不知!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洪督师,玷污忠良!”洪承畴羞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那一刻,洪承畴铁定是想起了当初自己刚刚被俘时的情形了吧。
洪承畴的糟心事还没完, 跟随清兵进入北京后,洪承畴想把母亲从福建迎接到身边,不料其母一看到这个悖逆儿子非常愤怒,大声责骂,挥手杖劈头就打,还不住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你把我接来,是想让我做旗人使唤的老婢女吗?我这打死你,为天下除害。”洪承畴吓得转头就跑,其母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再也不愿见到儿子。 黄石斋先生被清兵被俘关押。洪承畴前去看望,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睬。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让人送去:“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可法”者,史可法也;“成仇”呢射“承畴”。洪承畴看了估计好多天也睡不着。
不过,洪承畴的叛明投清虽然遭人唾弃,但并非众口一词,其得到是正面评价也有一些,比如孙中山就如此评价洪承畴:“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主要认为洪承畴投清后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