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读书
【第十四课】清静无为:纯正心灵,无违自然

【第十四课】清静无为:纯正心灵,无违自然

作者: 青木诗织 | 来源:发表于2022-03-30 10:19 被阅读0次

读后感之《胡立根——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第十四课】清静无为:纯正心灵,无违自然

清静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净,无为而治。复返自然。语出《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清静无为”是老子“道”的学说必然推出的行为准则。只有清净,才能无为,才能不争。因此老子强调要“去甚,去奢,去泰”,要“致虚极,守静笃”。所以“清净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是天下的正道。无论居家、为官,无论为臣为君,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根本。

无为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意义。许多统治者采用了这一治国之术,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盛世景象。而《皇帝内经》则侧重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发展了这一理论。它重视精神调养,倡导无欲无求,提倡恬淡虚无;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节制情欲,调节饮食,平缓情绪,适度运动;主张顺其自然;同时倡导积极采取措施扶正辟邪。

清静无为,既是治国之学,也是修身养性之学。做到清静无为,就是要清净、无违、无为。清净指清神静心,心灵虚寂,克制外欲,纯正心灵;无违指顺其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无为指不要揠苗助长,不可盲目蛮干,要“待时而动”,“顺势而为”。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纷繁如万千世界,红尘万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内心有所杂念,唯内心清静,才能走出世俗,不负此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文末对联出自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和同时代洪应明的《菜根谭》)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四课】清静无为:纯正心灵,无违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uv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