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个人、宇宙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张自然和谐是最高的和谐,认为最高的“道”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意义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如儒家主张以“正名”构建尊卑有序的礼制秩序;墨家倡导勤俭节约,平等互助,“兼相爱,交相利”;法家则基于人的“性恶论”主张“垂法而治”,以“奖”和“赏”为二柄驱民。[[[] 张岱年.老子哲学辨微[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然而,在面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现象,道家学派的代表人老子提出了他独有的思想主张,在他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深入研究既有助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指导意义。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为我国道德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首先贯穿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均围绕“道”而展开。老子首次将“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予以系统化的论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均由“道”产生。“道”产生万物 自然而然的循环过程,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也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却不给万物以任何形式的干涉,而是让他们依其本性而自由发展。
对于当时社会上物欲横流、诸侯征战、悲惨痛苦的社会现状,当时老子认为这些不幸是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所致,因而他提出顺应“道”的规律即“无为”的思想。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宁静守中”、“谦而不争”等都是其“无为”思想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无为”思想充满着老子对和谐理念的深邃理解,这些理念对今天的我们起着积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1.道的本质,动态和谐
在“道”论中,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时,老子就充分肯定了“和”,“和谐”的意义。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道”包含着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冲击、碰撞,形成一种适均的和谐状态,宇宙万物在和的状态下生成。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的处境和发展一直都是在追求的一种和谐境界,在老子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宇宙从混沌初开,便是一个阴阳两性的动态和谐的统一体。
2.“道”的践行,“自然”和谐
在《道德经》里边多次提到“道”的践行方式即“无为”的思想,也就是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这种“无为”的思想不是你什么都不做,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自然的不强求的思想,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在老子之前,从来没有人单独的进行过关于人的考究,老子是第一个将人从宇宙万物中分离出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指出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而且说,只有这“域中四大”和谐相处,才能转化万物,抚育生灵。[[[]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具体到世俗层面的“道”的践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因此,在世俗层面上要保证“域中四大”的动态和谐,必须是通过“法自然”即通过“域中四大”的传承方法,崇尚自然而然去追求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自然和谐,而人与天地,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就是最大范围的和谐。
二、当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价值诉求
我国有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有很多的观念,最重要的一个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念,“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种和谐通融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很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强调天人调谐,是中国天人之学的精华。他们还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要参与大自然的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理想的目标状态则是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孟子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集中表达了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心灵的和谐。儒家非常强调人的心灵的和谐,情调情感与理性,欲望与道德之间的“中和”,倡导人的喜怒哀乐要适中、适度。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作为,从一己之乐推广到众人之乐。
在当代,我国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要构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类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几大关系的良好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全体人民呈现出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场面,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的概念,共同起源于我国历史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并随着社会观念的及道德思想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因而尤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 邓济乾,冯周卓.论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2007.(6):46.]]
其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距,没有冲突矛盾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和谐与冲突的存在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机制,但只要有竞争机制,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如经济增长过激,形成盲目性增长形式,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恶性竞争形势的出现等。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竞争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竞争规则,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加强环境保护,保证自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与价值诉求。人类经过深刻的反思得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之奋斗的首要目标。
三、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命题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自身的全面和谐,其内涵是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社会,老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谐思想在他的思想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对老子和谐思想进一步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思想中的精华,无疑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以“慈爱”为依托,构建文明社会
老子的慈爱思想反映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我道德价值取向和处世行为准则,老子的主张不论是对于人还是自然万物都要有一颗慈爱怜悯之心,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应平等待之。同时老子的慈爱之心不仅体现在“爱”上,还要求有包容之心,人的胸怀要像空旷的山谷一样,育化万物,包括一切,老子的慈爱观念对于重构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核心。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形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重要保证。友爱与宽容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两大基础,在和谐社会里,人不仅关爱自己,还更应该体现在关爱他人这一方面,关爱他人是个体自我价值实现所必然采取的形式与途径。[[[] 李健.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北三峡职业技工学院学报,2009.(6):46.]]在关爱他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做到为他人着想,最大限度的理解别人,才能对他人的错误行为给予包容和宽恕。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因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时常发生矛盾冲突,人际交往的冷漠、猜忌和互相的不信任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文明社会,人与人间的慈爱和宽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要人与人之间充满平等友爱、宽容和睦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价值依托。
另一方面老子的和谐思想是很重视并倡导自然、民生、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些普遍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人身心和谐的论述,为我们寻找个体价值,安生立民,甚至追求崇高的超越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自然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社会向更远的目标前进,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2.“谦而不争”,在国际外交中做到和睦共处
老子的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大国、关于长治久安的道理。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就是越大的诸侯国,越应该把自己的地位放下一点,真正的王者是谦而不争的,因为只有以处下的心态才能包容一切,同时又能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谦下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修养,保存实力使关系和谐从而得以求发展的目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道德经》第八章)又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故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故大国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国如果不以强凌弱,对小国抱有一种非常谦卑的态度,抱有一种谦让的态度,则小国就乐于归附大国。如果小国对大国谦下,大国就能容纳小国。在二者的关系中,小国做到谦下的前提下,主要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大国应该首先谦下,不应当动辄以武力来威胁。只有这样,大小国之间才能和平相处。在当今的国际外交中如果美国能够多一些谦让和谦下的态度,对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小国能够做到谦下包容,能够帮助一些弱小的国家,那么世界上就会少很多的战争和灾难,世界也将会处在和谐的环境之中的。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积极发展广泛的邻邦友好关系,谦下而不争,积极努力求得国际关系中的和谐稳定。因此,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我们处理国际关系具有非常久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老子强调的和谐不是指消灭差别而成为悟差别的统一,而是在承认和正视差别存在的前提下不同要素和力量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种各自独立的存在差异,只有通过承转相法,做到自然而然,才能达到追求它们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思想给我们当今社会的国际外交的启发是:在当今价值多元,人的差异性呈扩大趋势的社会中,我们要尊重各国之间价值的多元和差异的存在,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促进政治理念上的平等化,倡导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文化氛围,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加强反腐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不同的社会要素和力量之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状态。[[[] 毛娜.浅析老子和谐思想及现代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2008(6):21.]]
3.完善和谐政治制度,做到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统一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贪婪成性,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残暴行为发出了“是为盗夸”(《道德经》第五十三章)的严正指责。在针对统治阶层与民众的尖锐矛盾中,他提出了自己理想的施政方式:“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故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老子以江海为百谷之首为喻,说明善下的重要性。[[[] 冯慧娟.老子“三宝”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7):57,58.]]老子指出:施政者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成为人民的管理员和服务者,尤其是要做人民大众的服务者,处处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首,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而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之后,让人民乐于拥戴而不至于反感,厌恶,从而实现施政者和民众的和谐相处。
党的十九大以来,关系到人民利益民生问题再次得到广泛的关注,十九大报告中对民生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分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医疗卫生、社会治理”六大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从老子的和谐思想出发,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新时代下要继续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既不能讲希望寄托于完全人格的圣人政治,也不能任由不和谐的世态发生,不加以控制,有时候自然无为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我们要构建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必须正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重拾中国古代像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的优秀劳动成果,并利用人类的理性和制度工具性作用,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安定有序以及将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普遍和谐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最高的、最好的和谐。[[[] 刘灿.老子与孔子和谐思想比较及其现代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17.]]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老子哲学辨微[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邓济乾,冯周卓.论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2007.(6):46.
[5].李健.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北三峡职业技工学院学报,2009.(6):46.
[6].毛娜.浅析老子和谐思想及现代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2008(6):21.
[7].冯慧娟.老子“三宝”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7):57,58.
[8].刘灿.老子与孔子和谐思想比较及其现代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