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岛主必赞
学习笔记|《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三)

学习笔记|《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三)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4-05-14 07:37 被阅读0次

    三、司马迁的著作

    1、《史记》。

    (1)从《太史公书》到《史记》。

    司马迁写的时候并不叫《史记》,而是叫《太史公书》,或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根据考证,是在魏晋之后,或在东汉恒帝时,才称为《史记》。

    (2)内容。

    130篇,52万多字,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长。

    《史记》原本只有526500字,但现在存下来的有555600字,比原来多了29000字,这就说明了有人对《史记》进行了增补。有名有姓可考者只有褚少孙,作品中出现“褚先生曰”的都是他的增补。

    2、《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戾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十二月就要行刑。任安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

    司马迁在接到这封信时,他的心里相当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论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罪,绝无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于是,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大家在读《报任安书》时,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内心的那种悲凉。他在回忆自己遭遇李陵之祸的时候,还是充满了愤怒。文章的六个章节: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段,说明自己接受宫刑,已不属于士大夫之列,难以参与朝政;

    第三段,陈明自己惨遭宫刑的原因;

    第四段,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五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不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悲士不遇赋》是晚年之作,一首咏怀之作。

    赋中揭露了“美恶难分”的黑暗现实,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达了作者不能“没世无闻”,而要“朝闻夕死”的决心。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从这些词语里,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委屈怨恨和不甘心,能感受到屈原的影子在里面。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屈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也是对屈原充满了认同感。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古人唯耻”,古人都不希望自己默默无闻一生。“朝闻夕死”,我研究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即使早上听说了这个大道理,晚上就死去,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总之,读完之后,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司马迁的悲凉心境。

    (下一课再重点讲《史记》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vp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