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框架都会限制你的想象力。
我们掌握框架是为了快速学习,而我们打破框架,则是为了突破学习的“天花板”。
过分守规矩的人,会活得非常没有趣味;同样的,过分依赖结构化思考的人,他的想象力也会越来越弱。这样做的坏处是:缺乏创意。
如果不想墨守成规,不妨试试这两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的故事:
19世纪,欧洲的许多家庭开始使用地毯,地毯使用时间长了容易藏污纳垢,因此清理地毯是一件很费力的事,这就促使人们动脑筋想一些更简便的清理方法。那时候还没有吸尘器,人们除尘的方法都是用抹布或者小扫帚。
1876年,英国人比塞尔经过多次实验,制造了一个清扫器。这个清扫器有一个盛装灰尘的箱子,还有可以更换的刷子。因其使用简单很快就在宫廷、高尔夫球场等场所大显身手。
1901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布斯来到伦敦莱斯特广场的帝国音乐厅,参观来自美国的一种车箱除尘器示范表演。这种机器用压缩空气把尘埃吹入容器内,灰尘被吹得四处飞扬。布斯对种方法不感兴趣。不过,这让他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布斯觉得:不应把灰尘吹走,那样灰尘会吹得到处都是;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灰尘“吸进来”可能效果更好。
回家后,他用一块手帕蒙住嘴,对着地板一阵猛吸。
他的想法成功了——手帕上满是灰尘,甚至还有很多细小的灰尘被他直接吸到了鼻腔里。
后来,经过多次改良,布斯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
发散思维的故事:
有一次,哥本哈根大学出了一道物理试题:“如何用一只气压计测量摩天大楼的高度?”
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把一根绳子系在气压计上,将气压计从大楼的天台放到地面。绳子的长度加上气压计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
这个答案让教授非常恼火,他判这个学生不及格。学生不服,于是学校派了一个独立仲裁员处理这个事情。
仲裁员裁定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用到什么物理学知识。他要求这个学生在6分钟的时间内给出一个明确利用了物理学知识的答案。开始的5分钟里,学生低头沉思。仲裁员提醒他时间快到了,他却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好几个答案,只是没想好到底用哪个。再次催促之后,他开口了。
第一,可以将气压计从房顶上扔下去,计算气压计到达地面的时间,然后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第二,如果天气晴朗,先测量气压计的长度,再测量它直立时影子的长度。然后,测量大楼的影子有多长,最后通过比例就能很容易地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第三,在气压计的一端系上一小段绳子,先在地面、然后在房顶上做单摆运动。大楼高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得到。
第四个显然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用气压计分别测量地面和房顶的气压,通过气压差算出大楼的高度。
不过,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找大楼的看门人,对他说:告诉我这座大楼有多高,我就把这个气压计送给你。
这个故事在物理学界广为流传。那位担任仲裁的大师是19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卢瑟福,而这位学生的名字叫做波尔。他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物理奇才,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子模型的缔造者和量子论的创建者。
或许正是这种开放性的思维使玻尔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成为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再讲一个段子。
有个网友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看到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
这时,网友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然后网友就被踢出群了 。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抛砖引玉。如果读到这里,你只学会了“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说明你没什么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