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几天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寒暄,说到毕业后好多人都不怎么联系,要说话也只是在微信上面问候几句。
我问她是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够主动,才让友谊渐渐失了颜色,或是当初的感情没那么坚固。
她反过来问我,这一年来你一定没怎么工作吧?
我很诧异她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但还是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我说我只工作过一个月,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验证学习成果。
她说,因为你没怎么工作过,所以你不知道长期工作的状态,我们要同时面临生活的压力、上司的训斥、家庭的责任和情绪的自我调整。
所以,我们当然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用来联络感情。
偶尔的微信聊天,说明你对这些人还是很重要,能把仅有的独处时间贡献出来和你闲话家常。
朋友说完后我一边感慨着校园和社会的区别之大,一边消化着她的这番论调。
之后问了几个关系还不错也已经工作的朋友,确实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其中一个朋友说了句令我印象极深的话:
大学时看社会就像初中时学的量筒读数一样,我们当时所处的高度无法平视,只能仰头去看,读出来的困难指数就会比实际低,而当你真正步入社会时,你可以平视眼前的路,所以才真正见识到了困难,有了所谓的“挫败感”。
02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活到参加工作,然后死去”。
大致想表达的就是很多人进入社会工作后,整天两点一线,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和目标,我那时刚好接触“斜杠青年”这个概念,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而不是被工作全部充斥。
请原谅,这是一个从未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上的青年的拙见和认知偏差。
因为我发现,这世上,能做到那种地步的人太少太少,多的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普通人。
所以我开始认同笛安的那句话:
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从一开始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赋其实只够自己做一个不错的普通人,然后人就长大了。
正确来讲,那个时候的我是“学生思维”(虽然现在格局和视角也不够开阔),用仅有的阅历和思想去评价那些把全部时间贡献给工作的人,未免过于管中窥豹了。
现在觉得,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在工作这一项上面能够做到平稳有序、保质保量,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普通人。
03
我爸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在我印象中,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唯一能称得上爱好的就是写作(这一点我倒是很像他),但他的写作也并不是像我这样毫无目的地写,而是偶尔对工作的总结、对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实报导、对下个季度业务的目标撰写......
以前我偶尔会不满他的生活状态,认为只有工作的生活太过单调,劝他应该生活多元些。
但现在我也慢慢懂得,生活是一杆天秤,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被其他因素和事物占据些许后,就需要从另外一方拿走一些,以维持平衡,这和上帝关门理论如出一辙。
他的工作偏向管理类,要不断地去揣摩下属的思想、思考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如何打破“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状态,完成将业绩排在倒数几名的基层工作点直冲到前几名。
事实也证明,他做到了,但牺牲的是原本可以用来培养其他爱好和理想的空闲时间。
在以前的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未免太过枯燥乏味,整天面对单调的工作和一堆数字,更谈不上诗和远方;
但在现在的我看来,这样的生活能够让他体会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带来好处,让员工更有激情,让百姓享受更好的服务,他将工作做成了一首雄伟的诗,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远方,这样的人,平凡且酷。
04
有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认为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认为终其一生都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是人生的常态,就像遗憾和悔恨也是人生的常态一样,这是成为一个不错的普通人必备的“囊中之物”。
我们都是从石子和碎片中踏足而来,用逐渐变厚的脚掌将它们夷为平地,然后,欣赏着这条你走过的“普通”的路,点了点头说:
还不错诶。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大人、第一次被工作和生活打磨,再第一次领悟到做个不错的普通人就很了不起了。
然而,我们应该以什么状态迎接这条平凡之路。
Only one sentence : Don’t stop going forward.
就像我每天跑步跑得很慢,慢到配速可以达到9,但我知道我会一直跑下去,直到跑完四公里,虽然慢,但还是完成了目标。
还有一句话:
根据预期制定计划。
你当然可以选择多元的生活方式,但你同时需要接受的,是工作上可能出现短暂的停滞不前的局面,如果你选择更多时间投入工作,那么就要承受工作一开始带给你的单调。
以上阐述的这些,并不是想把任何人定格在哪一个极端,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平常心,说出了一些我们隐于拒绝的真实论调。
愿最后都能活成一个不错的普通人,平凡且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