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杨泽波教授的研究,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有着两条发展的线索,这就是一主一辅的线索。
主线索是关于道德践行问题。孔子重视道德践行,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但是,孔子之后,何以推进道德践行?却被分成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由《中庸》孟子推进的释放仁性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叩问四端,求放心,追索仁性之源,最后到了陆九渊王阳明那里有了“致良知”的结论。而与孟子生活年代相近的荀子,却走向了发掘人之智性的学习之路。这就是荀子认为人性有恶之趋向,必须通过智性发掘也就是学习礼的规定,积虑、能习以成其伪,积善成德,“化性起伪”,进而走向性恶却心善之路。这一方向被程伊川朱熹借助于《大学》,进一步发展成为“格物致知”的学说。关于道德践行的线索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讨论下去。
另一个儒学的发展线索就是道德存有问题,也即人的道德到底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学说。这里姑且称作辅助线索。孔子已经涉及这个问题,如关于“天与德”的阐述已经出现,但孔子的说法并不清晰。随着佛教东来,佛教关于“人之佛性”根据的讨论,实际上就是道德存有问题。宋明新儒学试图借助于《中庸》和佛学的启发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没有提出非常成型的学说。现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关于本体学说的讨论,是接着宋明新儒学而来的,但却借助于佛教哲学得以展开。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著述,正面阐述了他的道德存有学说,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推进的理论发展线索。不过,由于这条发展线索相对隐蔽,可以称之为儒学发展的辅线。实际上,儒家的道德存有学说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重新建构。
对于杨泽波教授的上述见解,人们可能并不完全认同,但却不能不看出其启发意义,这就是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儒学三千年”(马勇语)的发展线索?需要进一步加以讨论与理解。今天的儒学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加以推进?仍然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问题。除了“仁与礼”的讨论之外,情与理、天与人、生与成、义与宜的讨论仍需要进一步推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