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品茶之香

作者: 箐七雪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16:59 被阅读0次

中国素有茶文化之乡的美名。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在一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更是有将近五百处提到茶。所以,若你一翻开《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必然顿觉茶满字里行间,茶香处处飘逸,仿佛深吸一口气,即能闻到茶的甘冽、鲜醇之味。

图片源自网络

谈及《红楼梦》中的茶,得从书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讲起。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这“千红一窟”是“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意味着所有红楼女子到最后都会“哭泣”,即预示这些女子的悲惨命运。

这说茶,又不得不提焙茗二字。古人烹茶,都是现烹水泡茶,在小泥炉点上火,烹水沏茶称“焙茗”。在《红楼梦》中,焙茗是宝玉身边的一个小厮。焙茗原名为茗烟,后在第二十四回更改为焙茗。这改名也大有学问。那时,宝玉身边共有五个小厮,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与伴鹤。这引、扫、挑、伴皆为动词,不免想到之前的茗烟着实不符,然焙字就契合无痕。

再来说那贾府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一个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人物。她在品茶上的独到经验,也使我想起栊翠庵贾母的那句话“我不吃六安茶”。这六安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且耐冲泡,而贾母为养尊处优的贵夫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品茗淡薄量微,故不吃六安茶。然老君眉茶形细长如眉,银毫显露,寓意长寿,其味淡雅,恰与贾母的身份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贾母既是懂得细细品茶的高人,又是位坚持饮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茶水的毅力者。

图片源自网络

要数茶道之高人,非妙玉是也。栊翠庵品茶一境内,妙玉道出其品茶之道:“一杯为品,二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不仅仅是品茶之道,妙玉对泡茶的水,不同层次人使用的茶具,喝的茶研究也是很得道的。在妙玉看来品茶首当其冲的当是茶具。从妙玉捧与贾母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再到其余众人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无不显示其对茶具的深究。更有被宝玉称为“俗器”的绿玉斗也非贾府能寻得之物。品茶也有重在品水一说,正如陆羽《茶经》中“名茶还须好水泡”所指。恰如其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而她请宝黛吃体己茶,用的是于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这雨水和雪水,古人誉之为“天泉”,用之烹茶,古已有之。在茶中自可体会妙玉不俗清高的性格。只惜其,虽为佛家弟子,却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

图片源自网络

茶叶没于水,泡出一壶清香,本身并无特别奥妙,仅是滋味随人的心情、生活感悟的变化。曹老这部《红楼梦》中满纸茶香,茶文化底蕴深厚,实在是读百遍后仍能像初读时心中满溢好奇。

相关文章

  • 读《红楼梦》,品茶之香

    中国素有茶文化之乡的美名。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在一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 2019-07-21

    昆明高端品茶品茶之趣,琪琪威电ppsn1818 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味、形等。还注重品茶人的心态。喝茶,品茶喝的...

  • 夏读红楼之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随笔)

    夏读红楼之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 文/小昭君(湖北武汉) 《红楼梦》第一回,香菱便已出场,原名英莲,年方三岁...

  • 向黛玉学做写作老师

    ——读《红楼梦香菱学诗》有感 受朋友“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言论的“蛊惑”,我特意借...

  • 茶道

    茶是中国人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饮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品茶不仅是品茶之香,更是品生活之味。带着对茶...

  • 总有几本书让你伤痕累累

    一路走来,总得有书陪着。 有人追美剧有人旅游,有人品茶有人健身。 就是看书,也是有人读三毛流浪记有人读红楼梦,有人...

  • 读《红楼梦》诗词歌赋随侃之廿八

    读《红楼梦》诗词歌赋随侃 之廿八 副标题:游走在《红楼梦》里 ...

  • 静品茶香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物阜民丰的时代,尧天舜日的盛世。老百姓也可以一品茶香,也是一种福分。...

  • 细品茶香

    半盏清茶观沉浮 一颗静心清凉舒 岁月匆匆催人老 茫然取舍自领悟

  • 品茶铭香

    闲杂的午后,一个人跑到楼上,沏了一壶茶水,慢慢的独享起来,差不多几个月都没有喝茶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静下心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红楼梦》,品茶之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dr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