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高阶产品如何看待问题?(1方法论+1案例+1清单)

高阶产品如何看待问题?(1方法论+1案例+1清单)

作者: 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 来源:发表于2022-07-26 16:24 被阅读0次

    如果你仅仅凭借一个标题,选择阅读这篇文章,大概率你对俞军老师的12条方法论(包括用户价值公式),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今天分享的方法论,选用的就是其PM12条中的第2条(即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结合我自身的实践经验分享给你。

    方法论: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

    如果作为一名高阶产品(包括产品总监、产品VP等),或者业务线负责人(如总经理、副总裁等),到底会用什么样的视角看问题?

    我曾经被这个问题困扰很久,当时自己心里有一个答案:

    他们一定是从商业视角看待问题。即这个需求的成本如何,获利如何等。

    后面我发现我只想对了一小半,他们看待问题所运用的核心思维确实有商业思维,但起点却是用户思维。

    换句话说:他们优先是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其次才是在商业视角看待问题。

    那怎么才算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呢?

    案例:我自鸣得意的产品规划,是如何被BOSS灵魂DISS的?

    2020年初疫情期间,S企业作为一个头部教育机构,启动OMO(即线上线下融合)战略。当时,S企业的线下与线上课程的比,大概9:1,而1对1跟小班之比是8:2。

    作为当时课程产品方向的产品经理,配合OMO战略,同步启动产品侧的规划,核心解决:

    1对1以及小班课学员,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的灵活互转?


    OMO.png

    在跟业务方沟通与共识后,完成了初步产品规划:

    • 阶段一:线下转线上。即报名线下1对1或小班课学员,可实现灵活转线上上课,并支持撤销与补差价策略(因线上课是线下课的9折);

    • 阶段二:线上转线下。即报名线上1对1或小班课学员,也可实现灵活转线下上课,并支持撤销;

    • 阶段三:混合课程。即支持购买1门课,可能前5次是线上课,后10次是线下课,或共20次课,每周1次线上,1次线下(当时课程要么全是线上课,要么全是线下课,但阶段1跟2之后,即可支持上课形式的互转);

    • 阶段四:课程捆绑搭售策略。即支持捆绑销售1对1、小班课、大班课的搭配售卖的策略。这也是当时线上业务团队最想发力的课程类型,以此实现线上课学员的增长。

    当时对于阶段1跟2属于常规性的需求,不以为然。但对于阶段3跟4算是我我们洋洋得意之作,自觉站在企业增收与创新的角度,阶段3将实现一种创新型的授课方式,而阶段4将是营销式提高客单价的增收策略。

    因属企业核心项目之一,需跟总经理进行汇报。

    阶段1跟2均无问题,但阶段3跟4,则受到了灵魂之问:

    “这个需求是家长跟孩子的需求吗?”

    “如果站在家长(或孩子)的视角看,你会购买混合的线上线下课程,还是购买线上或线下课,但可随需而变上课形式?”

    最终,阶段1跟2如期完成落地,至于阶段3跟4,则消逝在了烟雨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作为一名PM在产品规划(或需求分析)时,因立场、角色以及所处环境等原因,下意识就会站在企业视角看待问题(如可带来多少营收、增长,或提升多大人效等),忽略了“一切商业的起点是用户获益”,而要保证用户获益的前提,就是产品设计者一定要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

    延伸:如果你要上厕所,已知左边麦当劳,右边中餐馆均满足条件,你会怎么选?

    我猜你大概率会选择左边的麦当劳,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可能你自己都没在意过,但背后却是不同商家的不同经营理念所造就的用户心智选择。

    不知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进入麦当劳,即使不消费,依然可以坦然的寻求一个空座,随意安排,即使消费之人无座可做,也不会有人(包括服务员,或顾客)来催促或提示你应该离席让座;

    但当你进入一家中餐馆,人流满座,服务员一定会刻意或不刻意的催促、提示你,赶紧离席,因消费者无座可做,而你未消费或已就餐完毕。

    你是否想过其中的缘由与不同?

    本质上来说,麦当劳与中餐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前者是以用户为中心,后者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的是用户,与是否消费与否无关,我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即第3空间概念),你可消费,也可仅休闲或办公,你作为我的用户,我都一定服务你;

    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的是消费者,只有消费之人才是我的服务对象,即使你是我的用户,如无消费,则也不可占用我的服务资源。

    显然,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心智模型里,一定会潜意识觉得以我为中心体验更佳,因它真正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企业视角或消费者视角。

    至于为何中餐馆不选择体验更优的经营理念?与本文主题相关性不大,故不再延伸,你可从理念、成本、坪效等层面去思考。

    总结

    方法论: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From 俞军 PM 12条);

    应用场景:需求沟通时、需求分析时、产品规划时、产品设计时,甚至是面对研发质问需求价值时;

    相关方法论:

    • 马化腾所说的“一秒变傻瓜”的能力,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能力。其与【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 麦当劳的“以用户为中心”与中餐馆所代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碰撞,前者与【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也有共通之处。

    实操清单

    当你开始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之前,请先按以下清单进行自查:

    1. 你的用户是谁?请把TA(真实用户)写出来;

    2. 你的用户是否有角色面具(如销售、辅导、家长)?如有,则请先写下其角色的职责与立场后,再写下其真人的诉求;如无,则仅写后者;

    3. 如果你是TA会怎么看待你的规划(或设计)?请以“作为一名【角色(或真人)】,我期望XXX的支持与赋能,以此实现XXX目的”

    4. 如果忘掉你是服务设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忘记你的角色与立场(甚至包括为此而付出的沉没成本),你让用户真受益了吗?

    5. 如果你确认用户真实受益,那用户的新价值是否大于旧价值与替换成本之和呢?

    如果以上问题均是“YES”,则请继续下一步,否则请先洞察你的用户,体察其心理感受后再重新检测一遍上述问题,直至可清晰回答所有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阶产品如何看待问题?(1方法论+1案例+1清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fn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