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是软件工程师,离职快一年了。王斌有一个项目想找他合作,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找他。
刘明和王斌聊了很久,刘明答应帮王斌看程序,改程序,但是不想上班。
王斌觉得很奇怪,但是又很羡慕。
回到家,他和妻子说:“我也不想上班了。”
“不想上班”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很多职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很有一点象围城理论。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简单说句:就是城墙外的人都想进城,而被困在城里的却一心想着出去。
为什么工作不能给我们愉快感?为什么工作并不能给我们期望和希望的呢?
我们一方面厌倦着日复一日的工作,一方面又不得不工作,明明是可以很愉快的工作,却活生生被我们撕裂成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啃的鸡肋。
刘明认为在生活和工作中间,生活对他而言,更重要。
王斌认为在生活和工作中间,工作对他而言,更重要。
乐在工作,让王斌对工作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乐在生活,让刘明对生活感觉快乐,对工作并不向往。
罗伯特逻辑层次模型可以帮到我们,他说,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决策和处理事情的时候,对应六个不同的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观、身份、愿景。
首先是环境层面,看看你的环境里面能获得什么,有什么样的资源,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收入、生活条件、物质条件,我们常常抱怨,就属于这个层次。以刘明和王斌的案例来说,刘明身为软件工程师,他并不一定需要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家,他一样也能完成程序编码,一样也能完成软件程序的设计,一样也能赚钱。对王斌而言,王斌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且王斌更喜欢和一群人在一起工作,这让他感觉到快乐和满足感,而且这能带给他让他感觉满足的收入,改变他的生活条件,为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简单来说,刘明和王斌的案例有一点特殊性,就是其实他们二个人不工作,也有收入,这个收入已经足够他们安稳无忧地生活一辈子。同时,刘明和王斌的工作岗位不同,刘明是程序员,程序员设计一个小程序,也有可能实现巨大的财富收益。而王斌则不能。
行为层面关注你实际上每天的所作所为。就如你每天抱怨要去完成那么多的工作。王斌的抱怨,是来自于工作中出现压力的时候。工作中出现压力,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无可避免。抱怨有时候能舒缓压力,减轻心里的焦虑。抱怨有时候是一种发泄。而刘明的抱怨刚来自对固定性工作方式的抱怨,因为对他而言,在凌晨二三点写程序,更让他感觉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更高。
能力层面,你有什么能力可以完成那些事情?王斌的工作是结构设计,刘明的工作是程序设计,前者需要团队配合,后者可以独立工作。而且王斌更喜欢团队工作,他并不完全因为收入而工作,还有基于自我实现的考虑和与人相处的快乐。刘明性格比较内向,更喜欢独自工作,特别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当然,王斌和刘明都有一技之长,本来就是原单位的优秀人才。
这都是下三层的事情,引导人们关注到具体的内容。
价值层面,为什么要做(或不做)这件事?你想上班,或者不想上班,为什么呢?这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考虑呢?上班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呢?工作的价值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通过工作所取得的自身价值(包括报酬、职位、荣誉等等),还有一个就是通过给社会创造的公共价值。对王斌来说,上班就是工作,它既可以让自己获得报酬、职位、荣誉,而且他还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感。对刘明来说,在家写程序,也是工作,虽然不是规规矩矩的上班,但是一样能让他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身份层面,关注你的定位,也就是上班对你来说,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是做一天和尚撞一点钟,赚那点工资,还是要作为一个这一行业的专家。这一点,对王斌来说,他一直就是这个行业的的专家,他更喜欢当产品成型实现时的那种满足感。而对刘明来说,他并没有要成为专家的想法,他更希望做一个闲适的程序员。
愿景层面,上班对你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你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其实在王斌和刘明的案例里,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愿景层面的东西,因为作为技术型人才,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现。
所以,不想上班,有可能是衣食无忧,有可能是行为不能支持梦想,有可能是能力缺乏,有可能个人理想和现实不符合,工作没有办法满足你的价值观,也有可能没有办法满足你对身份的定义,或者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愿景,没有目标。
所以,想打破不想上班的魔咒,运用逻辑层次向自己提问,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定位吧!
附:逻辑层次追问清单
环境层面,你可以获得什么资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行为层面,每天的所作所为有哪些?
能力层面,你有什么能力可以完成那些事情?
价值层面,为什么不想上班?上班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
身份层面,上班对你来说,你是一个什么角色?
愿景层面,上班对你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你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