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之五

作者: 得闲山人的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21-09-10 11:23 被阅读0次

    文盲樵夫的大智慧

        禅不是某种神秘境界,它是当处的智慧。它不借助于分别,因而广大无边。

    中国禅宗之“禅”,不同于基础佛教的禅定之“禅”。后者翻译为“静虑”;前者则相当于六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智慧到彼岸”。

    关于习禅,六祖惠能大师常劝弟子们:“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师又云:“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于是,有了一部《坛经》。

    《坛经》当中没有教条的理论知识,那都是从六祖大师心中流出的般若智慧。只宜活用,不可死学。

    如何是“智慧”?智者知也,慧者会也。不因修学,天然而知,那就是佛智;不起分别,无心而会,方才是妙慧。谁有如此智慧?你有、我有、大家有,文盲樵夫也有。

    我素来敬仰六祖惠能大师,但更钦佩那位文盲樵夫卢惠能。刚学佛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他都能,咱是否也能呢?

    卢惠能的父亲是北方人,祖籍唐代范阳郡,即如今的河北涿州一带。卢大人本是朝廷命官,后被贬官流放到了最偏远的岭南——新州,如今的广东省新兴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左降官”,属于虚职,没有实权,待遇也很低,勉强维持家用。

    据不严谨考证,卢大人在当地娶妻生子,卢惠能的母亲是岭南人。因此,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大唐国北方佬和南蛮子的混血,又居于半开化的偏远之地,故名“獦獠”。

    南北数千里之遥的混血,怪不得没文化也那么聪明呢。

    天降英才,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卢惠能尚在年幼,卢大人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移居到了南海郡,母子艰难谋生。卢惠能在家境赤贫当中成长为一名青年樵夫,没读过书,可算是文盲。

    这天,文盲樵夫卢惠能为客人送柴到了一家旅店,收钱之后,卢惠能才出门外,忽然听到一位客人在诵经,于是驻足倾听。

    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卢惠能忽然心开意解,忍不住大声赞叹。客人于是停止诵经,卢惠能问:“请问您诵的是什么经?”

    客人回答:“《金刚经》。”

    卢惠能又问:“您从何处请得此经呢?”

    客人回答:“我从黄梅东禅寺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教化,门下弟子一千多人。我去寺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弟子,说只要持诵《金刚经》,就能够见自性,直截了当成佛。”

    卢惠能听后不禁感叹:“我与祖师宿世有缘呀!理应当前往追随学道。只是……家中老母亲该如何安顿呢?”

    旁边一位客人目睹了这一切,立即慷慨解囊,取出白银十两(也有记载说是白银百两)赠与惠能,助他学道。卢惠能道谢之后,回家安置母亲完毕,独自踏上旅途。步行三十几天,便到达了黄梅东禅寺,礼拜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来求什么呢?”

    卢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道前来礼拜祖师,只求作佛,不求其它。”

    五祖追问:“你是岭南人,乃是未开化的獦獠之身,怎能够作佛呢?”

    卢惠能回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别,佛性却本无南北。獦獠之身与和尚您样子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呢?”

    五祖本想继续交谈,看到左右弟子都在,便改口说:“好,你到后院随大众做杂活去吧。”

    不料这文盲樵夫卢惠能可不罢休,难得见到祖师,自己的真知灼见怎能不表呢?于是他接着说:“惠能启禀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不知道和尚您还让我去做什么活儿呢?”

    五祖大声说道:“这獦獠根性大为猛利,你不要再多嘴,后院槽厂干活去吧。”

    卢惠能于是来到后院,一位行者安排他住下,差遣他劈柴、舂米,一干就是八个多月。卢行者每日勤奋劳作,甚至因为身体太轻而“腰石舂米”,把石头绑在腰上,再去踏碓舂米。

    一天,五祖忽然来到后院,见到卢惠能便说:“依我看,你的见解好用,但又怕有人害你,所以不再和你多说,你是否知道呢?”

    卢惠能回答:“弟子知道您的心意,所以一直不敢到法堂前院去,免得有人察觉。”

    五祖叮嘱卢惠能安住修行,便离去了。

    后来,如大家所知,五祖弘忍大师开始着手传法之事,让弟子们把自己的智慧写成偈语,看谁有见性的智慧,就传法给谁,以示公平。结果弟子们都不作偈,公推神秀上座为接法人,因为他是大家的教授师,德高望重,无人可及。

    神秀上座左思右想,好不容易下决心把偈语写在了走廊的墙壁上,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结果,五祖大师却说他没入门,让他再去作偈。神秀上座却再也作不出新的偈语来了。

    卢惠能听到神秀的偈语之后,知道他没见性。但卢行者很谦虚,特意前去礼拜神秀上座的偈语。在神秀偈语的基础上,卢惠能也做了一首偈语,请张日用帮忙写在了墙壁上。那就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时间,惹得众人无不惊叹,直赞卢行者乃是肉身菩萨。五祖大师赶紧前来用鞋子把偈语擦掉,说:“也没见性。”大家这才放心,纷纷散去。

    问:“五祖为什么用鞋子擦去卢惠能的偈语呢?这也太不讲究了吧?”

    答:“五祖大慈大悲,只因这文盲樵夫风头出的太大了,性命难保。祖师不得已才加以抹杀践踏,让大家觉得卢行者在五祖心里不值一提。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祖师不等风来,先帮你剪枝,保你活命再说。”

    问:“这,这也太恐怖了吧?比别人优秀就没命,到底为啥呀?”

    答:“只为了继承祖师之位,争当‘六祖’哇。”

    问:“当祖师有什么好处呢?”

    答:“名垂天下,荣耀万方。”

    问:“那不就是虚名嘛,既然是修行人,何苦来呢?”

    答:“对于某些修行还不错的出家人来说,利益不是最重要的,名誉才要紧呐。据《楞严经》,弥勒菩萨早前才发心修行的时候,就特别贪求名声,直到成就了‘唯心识定’以后,才逐渐歇灭了求名之心。由此可见,降伏名利心绝非易事。”

    再后来,众所周知,五祖大师深夜为卢惠能演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引导他深究妙义,卢惠能终于大彻大悟,说出了著名的五个“何期”,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他已经彻悟本性,便为他印可并传付衣钵和祖师之位。于是,一位文盲樵夫以行者身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祖师,这在佛教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凭借的呢,就是卢行者那源于自性的广大智慧。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智慧不是学来的,学来的那是知识。

    智慧发于心地清净,源于本心。

    般若波罗蜜多,乃是自性本有的智慧。要想觉悟它,仅仅学习佛教知识是不够的,而必须在此基础上明见本心。当卢惠能大彻大悟,五祖为他印证时如此说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大师示现为一个文盲樵夫之身,这绝非偶然,而恰恰彰显了禅宗一脉“教外别传”的本色。那意味着,悟道与语言文字无关。莲花生大师也说过:“肯修证,即放牛郎也可悟道。虽不会讲理,仍能从现量中得到肯定。”

    禅宗与大圆满在此可以相互印证,其中都有超越言教的无比殊胜之般若智慧。

    一位年轻的文盲樵夫,以其发于本心的大智慧,在中华文明最为灿烂的盛唐时期继承佛祖衣钵,成为禅宗最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祖师。毫无疑问,他深刻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禅”在全球的日渐流传,他和他的《坛经》,以及后代众多禅者的事迹,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启发着无数人的心性智慧。

    这曹溪一滴水,乃是中国禅之源头。

    人们尊称他为六祖大师,但我更关注那位二十四岁的文盲樵夫,他和他超越文字的广大智慧才是我的榜样。

                                      2015.1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禅随笔》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ig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