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湖南高考被网友称作地狱模式。而我经历了两次地狱的洗练,现在更为笃定地做着自己。
㈠
2018年,在湖南一个小县城里,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
走过高考的人,会觉得高考只是人生极小的一步。但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高考就是全部。
天知道我初高中有多努力。
而背负着家长、老师和亲戚的期望的我,在全国Ⅰ卷难得那么简单的2018年,考砸了。
班主任说:“我本来以为她会是第一。”
超常发挥在高考是3δ以外的事件(极小概率事件),声称自己考砸的人中,有一半在撒谎,另一半是在陈述事实。
又一年的跑操,又一年的刻苦,又一年的隐忍。我真的可以吗?
从前的同学都在大学,很多人发消息来说,你已经很棒了,复读太大风险。连父母也说,你能超一本线60多分,已经可以了。
但我不甘心。
㈡
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长沙复读。
和从前的同学断了联系。
买了一堆之前说再也不见的资料习题。
翻开一直没能攻克的数学物理。
我觉得,比从前多背负了失败的屈辱上路,要比从前走得更为踏实才行。
复读很大程度上是高三的重复。枯燥,无趣。其实很多人每天都在后悔复读的选择,只是全都埋在心里。
时间会冲淡最初的热情。到接近高考,每个人都是用命在赌这最后一局。
2019年6月7日—6月8日,下了雨。
我可能是不宜考试的体质,成绩还是远低于日常水平。但不妨碍我选择大多数985院校。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结果。
复读,教会我怎么承担,怎么面对。
今年,我满18,我要读大学了。
㈢
其实高中阶段的学习,都只是在提升分数的上限,而下限有多残忍,谁也不知道。
昨晚听妈妈说,一个高一的同学也复读了一年,在另一所学校。今年高考分数竟和去年相差无几。我点开社交软件上和她的对话框,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还有一个高三的玩伴,2018年考去了一所普通一本,读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一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上下。她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务农者。高考后我和她恢复了联系。她说:“我还是决定复读了,这个学校我一秒也不想待。父母责怪我在大学耗了一年才去,花的钱都打水漂了……当时没勇气复读,现在要去了……”我一时无言,除了祝她一切都好,我能做的,只有尽我全力,告诉她更多关于复读的小建议。
到头来所有的郁闷都还是要自己承担。就像一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花了一个月思考,花了一秒做出决定,却要花一年为这个决定付出努力。现在,结果出来,是喜是悲,都只能自己咀嚼消化。
㈣
我也会去想,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经济实力足够支撑自己理想的生活,当我冲破重重阻碍成为了意料之外的更好的自己,我也会学着现在的那些大人,淡然地说:“不论是高考,还是复读,都只是你人生的淡淡一笔。”
但是,现在,我不介意把复读给我的影响放大。
我还是很俗气,会羡慕复读一年考上北大的同班同学,会惋惜复读后仍倒退了的很勤奋的室友。但不论怎样,我都希望你们未来能很好。
毕竟,复读的列车,到这里也告一段落了。
明天,又是新的开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