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周五早晨向群老师的点评责善,听她说到“从娃娃抓起”,再结合《教约》原文,我突然清晰地感到,这所谓的从娃娃抓起,其实真正应该是做人的品德上从娃娃抓起,而并非是各种文化、特长必须从娃娃抓起。文化教育要符合孩子年龄,而特长则应根据孩子喜好和特点,真的不应该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先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早早让孩子厌学、厌生,少了对学习的美好向往。现实社会中很多沉痛的教学有力地证明了啥也从娃娃抓起只会“欲速则不达”。
我的女儿从小反应不那么敏捷,写字慢,上一年级时,常常考试时间到了她还写不完试卷。除了陪伴我不敢多逼她,给她报的兴趣班只有一个绘画,这是她从小就喜欢的。我也想给孩子报舞蹈、钢琴之类,奈何有的特长班我经济条件达不到,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喜欢,我也就作罢。我是老师,但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不过孩子品质很好。小学六年级那年,女儿的班主任因为班里学生打闹,政教处给班里扣了不少分,班主任大发雷霆,一上午都气得难受。女儿感受到了这一点,就悄悄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了劝慰老师的话,中午早早到校,把纸条贴在她班主任的办公桌上。下午班主任到校后,看到纸条上的话,心里的气一下子就全消了,说班里有一个这样的好孩子,老师心里就特别自豪,特别舒坦,就知足了。她仔细看了看字迹,给我说这纸条是我女儿贴的。其实女儿做这事我并不知道,她班主任这一说我才想起中午女儿给我要办公室钥匙的事,也觉得这就是女儿做的。晚上回家一问,果然是。
其实我女儿在班里并没有让她老师感到特别骄傲的地方,但这次,不一样了,她能感受到老师情绪及原因,知道老师生气时该做什么。我曾不止一次地因为女儿成绩不优秀烦恼,但这次我也为我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儿而骄傲了。
女儿进初中到高中到现在,一直不曾逆反,她说是她看《意林》看的,但我却不能不知道其实也是从小不太多逼她的结果。
现在孩子成长,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是首先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