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诗经》的第一首是《关雎》,沈复也把“闺中记乐”放在第一卷。他和妻子陈芸二十多年伉俪情深,是无数人向往的举案齐眉式的婚姻模式。的确,这也是此书最吸引人的卖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妻子,文学史上可能就没有沈复的名字了。
陈芸早年丧父,和母亲及幼弟艰难度日。她心灵手巧,绣功了得,可以靠帮人刺绣勉强维持生存,但在一切都靠手工的年代,要完成一副刺绣作品耗时巨大,加上原本生活条件就算不上好,这导致她日后体弱多病,为沈复所哀叹的“恩爱夫妻不到头”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他们的情感深厚,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婚前彼此有意,可以算得上是自由恋爱。他们两家是亲戚,陈芸曾为饥肠辘辘的沈复单独准备暖呼呼的米粥,沈复也在家人为自己指婚时兴奋不已。他们俩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但书中并没有多少关于子女的介绍,即便有所提及,也是为了写陈芸之悲苦。
青春尚在、体力犹存的年纪,他们俩一起做了许多浪漫的事,比如去游山玩水,探秘新的景点,甚至还在夏日单独寻找凉爽的场所避暑。陈芸对丈夫情意绵绵,又具有蕙质兰心,一间普普通通的房子都能被她改造成雅趣盎然,比现代的“梦想改造家”更为前卫。且来看看她是怎么把寻常日子过成诗意天涯的。知道丈夫爱喝点小酒,吃菜不多,便设计了一个梅花盒,每朵花瓣都是一个小碟,装上菜,摆上桌,就如同放置了一大朵梅花在桌面,这光是看看就赏心悦目啊。夏天的荷花傍晚合拢早晨打开,她就把茶叶用纱袋装好放在荷花中心,待它吸取日月精华后第二天早上取出,再用天然的雨水泡茶,结果便是“香韵尤绝”。
这并非因为他们有钱有闲,而是因为他们有雅洁的生活态度。沈复生父不缺钱,但由于他过继出去了,和家里的关系很微妙。后来由于一些误会,夫妻俩被赶出家门,投靠在陈芸乡下的朋友家,为了维持生存也是受尽苦楚。书中写到夫妻俩为了躲避官司,只能暂时舍弃孩子,趁天未亮逃出城门。年幼的儿子凭直觉猜出母亲一去再也不能相见,哭得肝肠寸断,但他们终究只能含泪而去。此情此景,无人不动容。这些都记在“坎坷记愁”一卷中,最后母子也果然永隔黄泉了。
书中还有两卷很轻松愉快的记述:“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时代单纯可爱的小孩沈复,也可以看到成年后为了生活到处奔波苦中作乐的沈复。最后两卷据说是后人加上的,不表。此书的文笔优美流畅,形式上自带一种美感。两百多年前的一个清代文人的一生透过这些文字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和所有人一样悲欣交集,但确实也活出了一些特色。我想,因为获得过真挚的爱,也因为有过种种丰富愉快的体验,他的这一辈子也是值得的。作为读者,我们也能去思考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过出不花钱的雅致,在功名之外是否另有一种诗意心境可以去寻求和践实。
2022年12月20日星期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