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阅读台湾林文虎的这本书《好老师在这里》,我读了不到40页,就对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产生了很多感触。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作者用具体的教学教育案例,深刻全面地剖析教师如何做,如何才能做好。
关于“好老师”的探索,作者林文虎的一些言辞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发人深思。阅读这本书,要和自己日常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修正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上的问题。阅读如果不解决问题,阅读如果没有让我们产生一些问题的思考,那就是读而无为。
01
林文虎说:“孩子教孩子更容易。”
我特别赞成这个观点。平时,有好多老师认为孩子教孩子作用不大,持有这种看法的老师首先对孩子缺乏信任,其次,这类老师对孩子的潜力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再次,这类老师缺少一种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抬高,从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
孩子教孩子,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一个小组中,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尤其确定小组中的“小老师”,要慎重选择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有些老师用过,但收效甚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组织,自由合作,一开始我们老师必须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
孩子教孩子,孩子说出来的话,孩子听起来容易接受。老师有些话可能过于成人化,孩子也不喜欢听。老师有些教学思维,可能有点深涩,孩子也不容易懂。基于此,孩子教孩子从认知度上来说,孩子们接受起来更容易。
02
林文虎说:“看见孩子的情绪,用真心换真情。”
我做了将近三十年的老师,特别注重孩子的情绪,我尽量保证在一节课上让每一个孩子情绪兴奋,不让孩子们带着恐惧、带着委屈、带着质疑来上课。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高与低,孩子的情绪尤为重要。我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一上课,就一顿劈头盖脸的谩骂学生,这种做法从上课序幕就已经注定是一节低效的课堂。即使有些孩子做错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老师发现了,克制一下,等下课了在过问还不迟。有些孩子一节课上半段做得好,到了下半段思想不专注,老师即使发现了,可以示意一下,如果示意还不听,那就暂且不要理会,否则,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老师一顿批评,弄得所有学生心情不好。
孩子的情绪既是学习高效的前提,又是学习必然高效的结果。重视孩子的情绪是学习高效的保证。
03
林文虎说:“有了真感动,教育就什么都是。”
这里,我又想到了“生命化教育”的课题。生命化教育本身就是“生”的教育和“命”的教育,这也是林文虎的观点。“生”的教育包括生存和生活,生存仅仅是指如何才能够活下来,说的再具体点,就是“保命”;生活包含的东西就多了,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一个质量和品味成分。我认为所有的教育或者教学都必须注重学生的生存和生活,绝不是仅仅死板地照着上级文件做,教死书,死教书。重知识而轻道德是当今教育最大的缺失。教育主要是解决关于“德”的问题,教学主要是解决关于“智”的问题。教育教学要有侧重点,这样,做教育做教学才是真的。
真的事,真做就是要坚持做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一段时间就束之高阁,这就是“假”做。现在教育好多事都是在“假”做,你“假”我,我“假”他,最终,不都是“假”了一群孩子。林文虎所说的“真感动”,其实就是拿出“诚心诚意”做教育做教学。这一点不只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还是工作道德与法治的问题。
04
林文虎说:“对得起每一张纸。”
一个个孩子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做老师的如何在这些白纸上涂抹,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林文虎在文中举了一个实例,说班里一个孩子一节课什么也不做,结果,那个上课的杜老师对此似乎毫不在意,这样类似的情况持续了好几节课,终于有一天,杜老师上课时发现这个不动的孩子突然动了,用自己的思维做了作业,这让杜老师深受感动。最后,一学期下来,这个不动的孩子结果成了班级最积极的人。杜老师反思,假如当时他采取急于求成的方式,狠狠地当众批评,现在不至于有这样的结果。
对得起每一张白纸,这的确是一个方式问题,只有心怀孩子一生的责任,才有一辈子的宽容,老师有时为什么会自私?不就是对自己的荣誉观想的多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长才吧!平时,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每一张白纸,如何有效的使用,这的确需要用心去塑造,而不是随便做做,不要老想着“这不就是一张白纸吗?”这么轻率的态度,会败定一切!
05
林文虎说:“课程是长出来的。”
我读了林文虎的文字,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使用的这套教科书之外,其实还需要有另外一套我们心中的教材,这套教材不是现行的,说不准某年某月某日会产生,总之,就有这样的教材存在于我们老师的心中。现在,学校倡导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就是这类教材的显形。
心中的这套教材,需要我们坚持去发现,这和我们的肌肤一样悄悄地在生长,我们本身不容易觉察,但却的确存在。做一个老师,必须要有编写“另一套心中教材”的想法,这就和硬币一样,反正都要有固定图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硬币。教学和硬币一样,正面就是国家提供的教材,反面就是潜藏于我们老师内心的这个教材。为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良去培育。
课程都是长出来的,我们使用一本教材,其实,我们面对的却是多本教材。使用多本教材就是“博教”,仅仅使用一本教材的教学,未免也太单调乏味,孩子喜欢的往往是有趣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