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言文之“言”的教学

文言文之“言”的教学

作者: 陈牧羊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21:25 被阅读59次

    古文教学,究竟是该重“文”,还是该重“言”,亦或是两者兼顾?不同的学情,侧重不同。

    曾经,非常重视文言文的“言”,毕竟,我们的还没基础太差,若不把文言词汇的意思讲通讲透,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限的课时,厚此,必然薄彼。文言之“文”只能放于次要位置。

    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标在第四学段对古诗文也提出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若课堂教学只关注工具性的“言”,人文性传承必然有所缺失,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难以提高。

    《桃花源记》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本单元要求: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从单元要求看,编者意图很明显是想强调“文”,而根据平时教学的经验,程度好一点的孩子,读懂课文还是不大难的,像现在的这两个班级的孩子,别说读懂,能够顺畅地读下来,已经是很不错了,再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是很难完成的教学目标。

    我们课堂的理想是追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彼岸之“文”,可是若没有“言”之舟,怎么好渡得过去?这只“舟”又该如何驾驭呢?

    以前我也曾下死功夫让孩子们记课下注释,记翻译,而且把自己整理好的文言知识点全部誊写到黑板上去,让学生抄下来背诵。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觉得枯燥而无味,记下来的,不会灵活运用;记不下来的,更是不会运用了。

    从这届孩子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言”上突破以往的机械死板的记法。

    从接触了吟诵,后来又学习朗读后,发现,古人的读书方式不用老师细讲,读书的声音就可以传递出对文章的理解,反过来,你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借助吟诵声传递出来。可是我现在还没有能力把整篇古文的吟诵下来,只能说结合学吟诵时学到的知识渗透到教古文中去。而现代的朗读,虽然取代了古代的吟诵,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够朗读出效果,说明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反之亦然。

    所以,课堂教学从技术上找突破口。通过对朗读进行指导,让朗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因为,大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 如此,再进行“言”的教学,相对比较容易的多。

    去年,听上海李强老师讲座时,他谈到“文言文自主命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他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让孩子们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六个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解释,找完后分享,把同组中他人找到而自己没有找到的划出来。这六个词必须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这种指导学生理解文言词句的方式,看似有些应试的痕迹,但着眼点确实是以通过理解词句而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为孩子们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于是,我便拿了过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只是,常常做些微调。比如,今天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文言词句理解时,因课下注释较多,我指导他们找出多个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一个词语表达不同意思的,古代词语和现代含义意思不一样的,一项一项地整理出来,写到课后的空白处。

    于是,同桌合作也好,前后桌合作也好,大多同学开始进行整理了。个别孩子懒得整理的,或不知道如何整理的,让他们坐到各自的组长身边去,看着组长怎么做,或让组长告诉他们怎么做。

    在教室里巡视了一圈,发现很多孩子整理得还是很令我满意的。

    同是文言词句的理解,我把现成的给了他们,出力反而没讨了好。现在,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主动学习的同学,找得还不亦乐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之“言”的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qf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