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杂谈

作者: 小考拉的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17:34 被阅读23次

    宇文所安的《追忆》是尝试把英语世界中的“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代表着一种英语文学形式里对中式文学价值的再创造。宇文所安的这种再创造有其自身的优势,即他把文学作品当作一种自身独特的客观物质来欣赏,而不是社会或历史的附庸物来分析。因此,宇文所安的看法大多是基于个人的感受,然后以历史资料和其他作品来佐证。这与中国思维传统中所提倡的“知人论世”是迥异的,《孟子·万章下》中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艺术修养等。“论世”则是说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气等因素。“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重要补充,没有“知人论世”作前提“以意逆志”会流于穿凿附会。也正是因为两种分析思路的差异,使得宇文所安的《追忆》初读时,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追忆》共分八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加上导论一章共九章。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三章:导论(诱惑与来源)、第二章(骨骸)、第六章(复现:闲情记趣),下面具体谈谈各篇中我有所感悟的地方及我的感悟。

    导论中谈及孔子对周礼的维护,诚如我们所知,孔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失去了原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论语·八佾》篇中多次提及僭礼的事例,如鲁国正卿季氏在自己的庭院中上演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舞蹈,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认为这种行为不可容忍;鲁国当政的三家在祭祖完毕后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这种‘助祭的是诸侯,天子静穆地在那里主祭’的仪式只能出现在天子的庙堂里,孔子认为鲁国当政三家的行为于礼不合;季氏是鲁国的大夫,却祭祀“名山大川”,但是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孔子在得知冉有不能阻止季氏这一行为之后说:“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祀吗?”;鲁国国君僭用禘礼,孔子的态度是不忍视;第二十二章指责管仲不知礼,竟和国君使用同样的酒杯。从以上所举例子中不难发现孔子将周礼奉为圭臬,对僭礼行为是嫉妒排斥的。《论语·述而》有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周礼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摸索得到的,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然是礼崩乐坏,孔子却主张“克己复礼”,但是因为孔子没有亲身经历感受过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所以他所主张恢复的礼,究竟能否以其本来面目再现,是一个未知数,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的,正如宇文所安所言:“从孔子起,周代的道德准则不再作为一种事实,而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不再作为某种可以抓到手的东西,而是作为某种值得追求的东西,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孔子所主张的恢复周礼也大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骨骸》是从《庄子·至乐》中的髑髅的故事展开的。因为庄子是思想家,所以用虚幻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看来是最真实的。通过髑髅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所要寄托的是一种对人世生活的厌恶,髑髅是活人死后的形态,很显然他经历过人世的种种,但他却视之为“生人之累”,认为在冥界的从容自得才是最大的快乐。这一章节中所提及的张衡套用庄子的旧故事所写的新作品《髑髅赋》中将髑髅命名为庄子,而在《至乐》篇中,庄子是髑髅的“审问者”,这样的改编造成了一种身份的转变,即庄周由“审问者”变成了“被审问者”,也由一个不知姓名身世的孤魂野鬼变成了具体的人:庄周。因为《至乐》篇中的髑髅是无名无姓的,所以它的象征含义具有普遍性,而具体到某个人的话,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力度就有所减弱,因而张衡的“庄周”没有庄子的“髑髅”对俗世批判的力度深。

    第六章《复现:闲情记趣》主要是围绕沈复的《浮生六记》写的。《浮生六记·卷一》中写到:“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卷首,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浮生六记》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文学作品。“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与陈芸的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理想生活稍纵即逝,正如李白诗中所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这为数不多的欢愉时光则被作者诉诸文字,从《浮生六记》中依稀可以看到彼时沈复与陈芸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文学作品成功地再现了他们生活中的某个快乐片段,这也是对作者与妻子回忆的再现,正如诗歌有时具有日记化的效果,文有时也充当了日记的角色,但是再现的内容不等于全部的真实的生活,因为通过诗文记录下的仅仅是生活的片段,有时甚至只是冰山一隅。而且文学作品对生活或回忆的再现是选择性的,虽然作者自己说“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但是在书中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和妻子的幸福时光,我认为作者可能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他们之间的摩擦或冲突的描写。因而理解文学作品可以与作者自身联系起来理解,但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作者生活的完整而真实的写照。

    所思所感太过零碎,每每提笔不能成文,故拉杂记之。

 

相关文章

  • 《追忆》杂谈

    宇文所安的《追忆》是尝试把英语世界中的“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代表着一种英语文...

  • 杂谈之追忆往昔

    弟羡兄自由,兄羡弟无忧。 曾几何时,也是盼望长大的年纪,想挣脱父母的管束,想着考试考砸了也不会被父母责骂,想着有花...

  • 创业杂谈--AR App竞品分析

    前序 创业杂谈--起由 创业杂谈--创业方向 创业杂谈--创业团队 那么这篇我们来看看AR App竞品。 在App...

  • 2018-10-17

    周末杂谈

  • 2017-04-20

    杂谈20170420

  • 《最美古诗词网》转载推荐的古不为诗歌(1)

    期货杂谈(组诗) —— 期货杂谈(组诗) 来源:www.juzizhai.com \ 作者: 古不为 \ 朝代:近...

  • 追忆

    追忆,追忆, 追忆的是那初生的喜悦, 是那逝去的悲痛。 追忆,追忆, 追忆的是那最初的感动, 是那最后的挣扎。 追...

  • 现实与想法——小刘杂谈

    文|小刘杂谈

  • NandFlash的FTL

    杂谈闪存三:FTL 上文(杂谈闪存二:NOR和NAND Flash - 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

  • 不敢 2012-07-16

    不敢 (2012-07-16 16:13:40)[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杂谈 众所周知,随着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忆》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ql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