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近两年,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年八百万。
从恢复高考到2017年,40年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数达11518.2万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5759.1万人左右。 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4亿人,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占4.43%。
纵然老话说“物以稀为贵”,但这里的“稀”是相对需求而言的稀缺,而不是单纯数量上的稀少。
有一些常识或者逻辑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1,学历的层级永远比不上学校的名声牌子,也就是说,普通学校硕士,比不上名校本科。
这就是歧视,即便不承认也是事实。谁让四年前还处于中学的你不够努力或是还未曾觉悟呢?
企业的校招都是有目的地的。为什么?想想看,全国有将近1500所的本科院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精力、有时间去这所有的学校里挖掘所谓的有实力的毕业生。他们就是从概率上去获取自己需要的毕业生,四年前高分进入学校的,四年后大部分仍然被认为比较优秀。因为四年中,从统计上讲,继续勤奋的,混日子的,从比例上讲,是一定的。
2,有了第一条的理解。就意味着,校招不是让你傻等着本校本专业的本校招聘会,而是像狐狸一样去本城的名校去蹭招聘会,甚至一线城市的名校。
至于说进入其他高校校园有难度,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刻了。这一关都过不了,那在商业社会里真的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3,混入名校的招聘会,在某名企的人力资源面前合适的呈现了对方正好需要的优秀,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巨大转折。所谓的优秀,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战胜所有人的优秀,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管事的人明白你够格。
4,解决小问题,赚小钱;解决大问题,赚大钱。做稳定的,容错性小的工作,只能赚小钱,做不确定性,容错性大的工作就能赚大钱。做现在不火,虽入职竞争力小,薪水不好,但预测未来会获得红利的行业工作,更会大概率赚大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