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岛主必赞简友广场
学习笔记|初唐四杰之后的诗歌创作(一)(1)

学习笔记|初唐四杰之后的诗歌创作(一)(1)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4-08-22 08:46 被阅读0次

    一、沈佺期、宋之问与律诗的确立

    在初唐四杰之后,沈佺期和宋之问进一步把已经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肯定下来,确立了律诗的规范,成为一种新的题材。

    沈佺期是河南人,宋之问是山西汾阳人,两个人合称“沈宋”。

    他们同是高中上元二年的进士,是同榜进士。又同时侍奉权贵张易之——武则天的男宠,因此,他们经常出入宫廷。跟宫廷走得很近,那就得会写一些应和的诗作,就像李白一样。于是他们就写了很多应制诗。

    后来由于张易之失势,沈佺期和宋之问受到牵连被流放或者被贬。这样他们就从政治的高塔走向了民间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体验了底层社会的生活。由于走向普罗大众,内心的那种涌动就激发了诗歌创作,所以他们会写一些有真情实感的诗,从而确立了律诗的体制。

    律诗和古体诗是相对的。古体诗是在汉朝时期的来自民间的创作,有《诗经》的影响在里面,后来才发展成了乐府诗。唐代的律诗是相对于古体诗来说的,相对于古体,那它就是一个近体,所以律诗又称作“近体诗”。

    唐朝律诗的形成由很多朝代和很多诗人的发展探索而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从建安开始,散文、辞赋、诗歌的创作都走向了骈偶化(句子两两对举,也被称为对称句)的倾向。

    而发展到了齐梁时期,诗坛又形成了一种“永明体”(要求声韵格律)。

    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初唐已有一批符合规范的五言律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杨炯的《从军行》:“牙璋辞凤阙”与“铁骑绕龙城”,我们从读音上面就能感受到这种词性的相对。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对仗平仄特别得贴切。所以在唐初的时候,初唐四杰已经完成了比较有规范的律诗,这个时候的五言律诗已经比较成熟了。

    七言律诗的成熟稍微往后一点。比如在太宗和高宗两朝时期有一些七言和八言的句子,虽然注意了对仗,但是平仄不是很贴合,说明七律还没有完全成熟。

    而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个时候,他们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使律诗篇章确定化,平仄、对仗规范化。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贡献。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说:“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

    就是说,五言律诗在“沈宋”两人的手下才可以称为律。律就是法律,金科玉律,它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诗的声韵格调平仄就得按照这样来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严格要求了。

    所以,律诗是从“沈宋”开始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初唐四杰之后的诗歌创作(一)(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xb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