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女儿很是苦恼。
因为她发现有个小学同学,老是在背后悄悄骂她。
那个同学姓梅,虽然初中后不在一个班级了,但是同一个学校,南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只一个同学告诉女儿,说小梅同学背后总是跟别人骂她,校园里遇到了,小梅同学也总是对女儿白眼相见,孩子很是委屈。
有几次课间,女儿在教室里收作业本,小梅同学就在她窗外站着,和另外的同学叽叽咕咕的说她坏话。女儿现在的同班同学听到了,就跟小梅同学理论,说女儿人品很好,你凭什么骂她?小梅翻个大大的白眼,理都不理就走掉了。女儿装作若无其事,但内心里就像横了一根刺一样。
回来和我讨论,我问她小梅同学这样做的原因,她说:“哪有什么原因?她就是这种品质,最爱嚼舌根、说人坏话!”
说起那个同学,我倒是也有一点了解,确实学习差、爱玩、喜欢张家长李家短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为啥她不去说别人,偏偏来说你呢?
女儿一下子卡了壳,她仔仔细细想了一会儿,说难不成是因为去年我过生日那件事?
我一下来了兴趣,赶紧让她说说什么事。原来,去年女儿生日,小梅同学送了她一件生日礼物,礼物倒是很得女儿喜欢,但是,礼物盒子里,还另外装了一封信,小梅同学在信里写了一些女儿在小学期间和她相处时的不开心事件和女儿的一些小缺点,最后落款是“记仇信”,并说自己是坦诚心迹,希望女儿不要在意,并希望和女儿成为好朋友。
女儿自小被表扬惯了,哪里承诺得住这么封“记仇信”?她看完信,立马把礼物给人家退了回去,然后回到自己座位上,把那封信撕吧撕吧扔掉了。
原来,问题在这里。
我和女儿模拟还原了那个场景,我说,你现在不是你,你从那个场景里跳出来,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你最喜欢的老师,或者,你把自己变成一个观众,把那个场景当做电影也可以。然后,你回答三个问题,这件事情里,小梅同学对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她送你礼物和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你退还礼物给她的时候,她心里有可能是什么感受?
女儿觉得这个方法还挺有趣,就居高临下的站在椅子上,像模像样的回顾了一下整个过程,然后,有点不太情愿的说了答案:1.小梅同学的本意是善意;2.她写信和送礼物,都是为了想和我做朋友(女儿特别说明:但是,是为了蹭我的热度,并不是真心喜欢我的!我说那不是重点,你就回答这三个问题。)3.要是有人退还我送给她的礼物,我大概能伤心死。
我接着引导她,那小梅同学会是什么感受?你还是在场境外哦,你觉得你的做法是不是一个具有智慧的人采取的办法?还可以怎么做?
女儿不太想否认当时的自己,但是,她还站着呢,还把自己模拟成自己的偶像张老师呢,于是,她不情不愿的说:1.小梅也会伤心;2.我接着就退还礼物的做法很伤人;3.我不喜欢小梅这样做,也不喜欢和她做朋友,但是我不应该立刻退还礼物让她难堪,应该过后找机会还她一份礼物,然后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这就对了!我又和她分析了小梅同学的性格,确实,我们母女都不喜欢她,缺少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单纯,但是,这种性格的人如果我们得罪了,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孟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们又何必给自己树敌呢?再说,人家也是一番好意,我们也不能随便伤害别人啊。不喜欢的话,就保持淡如水或者更淡一点的普通同学关系好了,不要激化矛盾。
女儿深以为然,我们又分析了解决办法。我说有两个办法可以选择:1.妈妈找人去把她揍一顿,让她再也不敢骂你;(天知道,我是鼓着多大的勇气说出这么一番大话,我可是连蚂蚁都没有踩过的人啊!)2.你和她找时间沟通一下,为当时的事情道个歉,把这件事情说开。
孩子立刻淘汰了第一种做法,她说她觉得我不是那种低素质的人(这是我的策略好不好),但是对于第二种做法,她又有点怵头,因为她并不是那种很善于表达的孩子,她还害怕小梅会在沟通时骂她。
我说那就打电话吧,妈妈可以陪在你身边给你勇气,咱们也可以提前练习一下。说做就做,我当女儿,女儿当小梅同学,我们练习了一遍台词;然后,我当小梅同学,女儿做回自己,又练习了一遍台词。
但电话之前,我明显看见女儿的嘴巴抿得紧紧的,她还电话打到了免提上,让我搬着笔记本坐在她旁边,以便随时指导。
但是电话很顺利,她表达的也很好,最后,她和小梅约定,明天课间在走廊上见一面,抱一抱,相互一笑泯恩仇。
嚯,备战一小时,八分钟解决了问题。
女儿有点小兴奋:妈妈,我今天挑战了自己!这件事情其实让我烦恼也怵头好久了!
当然了,遇到问题就是不能回避,但是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这次女儿心服口服,哼着小曲儿乖乖写作业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