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3

作者: 樱苔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22:59 被阅读0次
    智是探求的能力,得是探求的结果。如果放弃苦与乐的分别,止息欲求之心,就可称‘得无所得’。这种得,与世间法所说的得不同。为了破除世俗之人以为修成菩萨为有所得的妄见,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空性之中不但没有前面所说的一切诸法,甚至连了知空性的智识也不可得,所以说‘无智’。

    观照般若,则是明媚春光;一旦冰雪霜露已经消融,明媚春光留之何用?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为了避免修行人误以为空性就是修行的最终境界,所以在此又将空性破除,以便说明空性亦不可得。
    关于菩萨道的理解:证得诸法无生灭,无畏怖,以及不入涅槃。
    大乘菩萨的修行终点则是证得不生不灭的菩提心。
    佛陀的意思是,“解脱众生”其实意味着菩萨要把自己从“众生”的概念中解脱出来。

    空中无阿毗达摩 和 菩萨道 开头,大概也是有空性的双面意思,双重否定不代表肯定,“无无明”、“无无得”应当是从“无明”、“无得”的基础上再减少一些道理、功用的“求”,直到“无”的状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了,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自得吧。

    《金刚经》里,弟子须菩提问佛陀:“世尊证得无上菩提,难道是无所得吗?”佛陀回答说:“确实如此。须菩提,证得无上菩提,连一星半点的‘得’也无。”总而言之,不仅无众生可度,更无法可得,甚至无佛可成。老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做学问的人每天都有所得,但修习大道者则应当每天都有所舍弃。”

    这就是《道德经》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首次还是听学长分享考研经验时提到的,他对于学问和道理还是看得透彻清楚一点。

    又联想到今天看了《妖猫传》的宣传曲MV中,空海说他在杨贵妃那里知晓了“无上密”——即便知道是谎言也选择相信,这里还有些不明白,总觉得这算是表层意思,还有深一层的理没有点明。或许是指“选择相信”这一点,不论事物发展的结果如何,仍旧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行走,无所畏惧和忧虑,即使知道前路艰险有困苦,愿意用自己的所行去“为自己代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7-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fe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