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富兰克林
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可以用奖励解决一切事情的,就不要用其他手段。”
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也是基因策略决定的。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无利可图的理性,往往站不住脚。比如,老板可以给你讲梦想,描绘蓝图,但只是给你开空头支票,没有实质性的保障,说白了就是玩忽悠,骗得了一时,但并不长久,因为大家都不傻。
凡是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想想我们自己的行为就知道,从来就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学习创业当官,无一例外。既然自己本质上都是做事图利的,别人怎么可能给你白干活呢?
你可能会说,历史上就存在大公无私的人,他们有些为了伟大的事业,可以不计个人得失,但是如果可以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总有一个目的,不管是为了子孙后代、黎民百姓,还是流芳百世,这本身就是利。别忘了人类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有时候个体的选择,其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群体的一种试错机制。
比如,看到一些不知道能不能吃的东西,吃的话有可能会中毒,不吃的话可能大家就得饿死。你不可能说,为了公平起见,大家一起尝试?生物本能的选择策略是,不会允许大家都去尝试的,不让人类就不可能活到现在了。
最优选择就是让小部分选择,即使试错了,牺牲的是个体,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几乎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一个人选对了,其他人可以照着做。选错了,其他人可以引以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这时候你是否想到为了伟大事业选择流血牺牲的个体,那是在为广大群体谋福利。为什么我们要赞美歌颂他们?因为社会需要他们这么做。这也是一种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优选择。
家乐福出过一次公关危机。因为家乐福的标价和结账时的价格不符,于是民意沸腾,人神共愤。后来家乐福宣布顾客买到标错价格的商品赔十倍,那些愤怒的消费者高高兴兴去家乐福购物了。这就是诉诸利益的典型案例。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玩忽悠,不是要听他讲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万维钢老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有个官员,平时欺上瞒下、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搞阴谋往上爬。如果有人说你别看他做了这么多坏事,但是他的内心是好的,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获得权力,等他有了更大的权力就会专门做好事。
事实上,这个人从来不干好事儿,你非得说他干坏事都是为了将来干好事,你这种善意的猜测毫无意义,你是一厢情愿。如果这个人亲自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做好事,那这个人肯定是认知失调。
有一位老板经常拖欠员工工资,员工找他理论,他还义正言辞地说“我最不喜欢拖欠别人了!”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