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颠覆我们认知的死亡观点
现在已经是2016年12月,每到年末,各种各样的年终盘点都层出不穷,各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也在陆续发布,很不幸,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里,雾霾笼罩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这样的天气让中国老百姓对健康的焦虑步步升级,关于生与死的讨论不绝于耳。
关于生,“二胎”政策已经放开,无论是影视明星还是平头百姓,响应者众多。关于死,这是中国人最最不愿意谈论的话题,多不吉利啊,我们的医疗手段这么发达,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活着吗?!干嘛要考虑死的问题?!
当今,我们的医疗手段确实非常发达,但我们的医疗手段真得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活着吗?
1
2015年10月,丝丝结婚,2015年11月,丝丝父亲发现肺癌晚期,住院、化疗、出院、修整、再住院、再化疗……周而复始,丝丝父亲于2016年10月离世,这一年时间,比花去20万治疗费用更让家人心痛的,是对丝丝父亲痛苦的治疗记忆,1年时间,365天,在生命已经能够进入准确倒计时的日子里,依然选择在医院里度过了超200天,这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做出的选择?
2
同样是身边的闺蜜,同样是准备结婚,闺蜜的未来岳父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当在婚礼当天看到这位老父亲语重心长的致辞,让所有在场的宾客无不为之动容,只有比较亲近的亲戚知道,这位老父亲在儿子结婚的第二天就要入院治疗了,入院治疗的过程如前所述,另外加一项:做手术。对晚期癌症稍有了解的人可能不禁会问:不是已经确诊晚期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吗?家属说,为了让老人家心安,对自己的病情有乐观的预期,所以做了一个并无实际意义的手术,让老人看到生的希望……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这是中国式孝顺的表现,还是当今发达医疗的诉求?
尽可能的提高健康生育率,降低死亡率,是医生的天职,是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源动力。看似顺理成章的逻辑,真得就顺理成章了吗?
数十年前,各国就使用“安乐死”进行过激烈的讨论,目前已立法容许安乐死的地方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我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我国是否应该采用安乐死,我更想知道:对于世间所有的人来说,生似乎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事,而关于死亡的权利,能否交还给本人呢?
中国有个“尊严死”的公益网站,对“尊严死”作出了定义: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的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无数次回忆起我的导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癌症晚期的他,已基本没有知觉,气管切开无法说话,全身插满管子,完全靠呼吸机、打强心针来维持生命,几度心跳停止,几度点击,直至电击无效,痛苦才算终止。
当我们大家都在关心各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时,我们也可否关心一下世界各国的“死亡质量指数”,据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中国人应该开始思考了:我们到底要不顾一切的生,还是要有尊严的死?
当面对无法改变、确定无误的绝症诊断时,能否把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作为治疗的主题,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圆满而有尊严?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低?是在道德绑架下的“愚孝”,还是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在绝症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治疗不足,要么,过度治疗。有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积蓄,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让亲人延续生命是我们的本能,但让亲人毫无生命质量的存活着,也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方式,也许让亲人更加舒服愉快的走完生命的旅程才是我们帮亲人做得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