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巜道德经》_第十六章

读巜道德经》_第十六章

作者: 梅花_雨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22:06 被阅读0次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啊”,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注释】

①笃:极端,极致,极点。 ②复:轮回,循环往复。 ③芸芸:茂盛,繁杂,繁多。 ④复命:回归原本的状态。 ⑤常:常态,规律。这里指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 ⑥殆:危险。【解析】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到弱,再从弱到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变化中生成一种静态的规律。

万杨纷纷纭纭,各自循归其本源。回归本源弥之为寂静,方佛不再运动,而这种寂静是回归本源的状态,回归本源的就态可能以一种常态出现,它就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

得上明智。如果不能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算得上得道。真正晓得“道”的真意能终生不受危难的侵害。

简单而言,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得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地存在 【名家注解】

河上公:

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守静,行笃厚。

作,生也。万物并生也。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其本,人当念重其本也。)

相关文章

  • 读巜道德经》_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啊”,...

  • 读巜道德经》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六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

  • 读巜道德经》_第十五

    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

  • 致虚守静:学习《道德经》心得(17)

    (《道德经》第十六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讲到善于悟“道”和“善道之人”的一些品质,实则是他对自己理想...

  • 时间就是生命,和时间赛跑。

    每天的工作清单 时间就是生命,和时间赛跑。 1.晨跑一万步。(完成) 2.读巜论语》巜周易》《道德经》(完成) 3...

  • 如何获得智慧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 出差

    【日精进第42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六章和注解一遍,《京瓷哲学》第十六条,《定位》...

  • 初识《老子》第16章

    第十六章六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靖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各归其根。归根...

  • 读巜道德经》_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巜道德经》_第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jm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