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2]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不处:指仁者不处,不能接受的意思。
[2]去:摆脱。
宋·朱熹:“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明·张居正:“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解读】
从古至今,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鄙弃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换句话说,发家致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实现,摆脱贫贱也应循序渐进、不能想歪点子走歪路。
仁的修养来自内心,无论富贵与贫贱,哪怕是仓促之间或者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放弃仁的修行。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离不开“仁”。身处人生低谷之时,无论多不顺心多不如意都不感到抑郁愤懑,要靠的也是“仁”的支撑。可见,修养仁德是多么重要啊!身处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富贵名利就走旁门左道,危害社会。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1]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2]。”
【注释】
[1]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
[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这里是孔子自谦。
宋·朱熹:“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解读】
如果有人做到了喜欢仁义的人而讨厌不仁义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正直,但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仁者。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看到一个不仁之人,不是想着如何厌恶他,而是极力同情他、感化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是讲道德的人,遇见了不讲道德的人就觉得这个人特别讨厌,那么我们就没有用仁者之心对待这个人,从而我们也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了。
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立志向善,注重仁的修养,没有人会因为力量不够而达不到“仁”的境界。所以,仁并不是当权者和圣贤人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也能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只要我们自觉努力,时时刻刻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不断接近仁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