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望岳》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前面几句且不说,单就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便已让无数的后来人折服。说实话,当年自己还完全没有什么诗词的概念,对诗句的理解也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层面,完全是为了背而背,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的的确确愧对诗圣的。
或许是年龄和阅历的缘故,之前仅仅感觉是单纯的诗好,让人读完之后心旷神怡,有种山高我为峰的自豪与霸气。而此刻重读这首诗,我却发现它竟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妨回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试想,如果没有绝顶的高度,怎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机会,又怎会有凌绝顶而众山小的感觉?难到这里不正包含有高度和角度的因素吗?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复思考高度与角度的问题,并在不同场合谈起高度与角度的话题。比如,我曾说过若工作没了高度,就有可能视野狭隘,让人只盯繁琐杂事,整日忙于应付疲惫不堪,找不到一点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也就很难有成效。拿非学历教师培训而言,若没有高度便不能有全局观,便不能看到教育强国战略的整体,会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实施起来也将可能出现一厢情愿,随心设计课程,感情聘请老师,总归会少了那种干事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把教师培训这项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大事踏实做好,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再看精准扶贫工作,若没有高度,便不能理解扶贫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更难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程度,于是便会落实政策不主动,甚至会有抵触和应付的情绪产生,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再如处理人际关系,若没了高度,便会纠缠于各自的狭小私利,很难超然世外,相互谦让,主动化解矛盾,甚至最终还会相互猜疑、诋毁,变友为敌,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我个人认为,有了高度,才能顾整体,才能看全局,才有系统设计,才有统一有实效的行动。高度不同,角度自然有不同。高度侧重于站位的高低,角度侧重的于视角的方位,二者没有好坏优劣,没有孰是孰非,没有先后次序。我们每个人只要生存生活,睁眼看世界,便要涉及到这两个方面。正如绝顶是高度,一览便是从俯视的角度观察从而有了众山小的感觉。平时所谓的优劣与对错,高低与贵贱,整体与局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等等,无不是高度下的角度不同,也无一不是角度不同然后视对象在高度上的差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时代的我们既要懂得高度的重要性,又要明白角度的特殊性。要清楚做人有高度方能大气,做事有高度方能圆满;还要清楚不同角度代表不同的思想,一方面做到开放心胸,兼容并蓄,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不同思想背后统领的核心,时刻做到内心清明,信念坚定。如此,我们方能不迷失方向,才能走的坚实而长远。
高度与角度 高度与角度 高度与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