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村拾贝书评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
当情感与伦理产生对立,法律界定和社会判断出现偏差,你该如何抉择?

当情感与伦理产生对立,法律界定和社会判断出现偏差,你该如何抉择?

作者: 微恙弥珍 | 来源:发表于2021-10-06 23:32 被阅读0次

    人们自古以来,在这条路上行走,然而,这条路确实是坎坷不平、逶迤曲折、无边无际的,它具有无数分支,充满着欢乐、痛苦、艰险,但这就是人生的道路。

                                      ——泰戈尔

你相信不幸的意外真的有一天会突然降临在自己身上吗?

生活的转角

女人的不幸大多来自于婚姻,她对富有但很少回家的丈夫失望至极。她想开启另一种人生,前方的路口站着微笑的榎田医生,了解她并接受她的一切,她只要再向前迈一步就可以走进阳光里,获得重生。可生活就在此时按下了暂停键。

明天和意外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七岁的女儿瑞穗在游泳时发生意外,被告知大脑因长时间缺氧导致损伤严重,接近于脑死亡。主治医生按规程询问熏子和丈夫和昌是否行使自己的权利--器官捐献。这是个艰难的抉择,熏子不曾想过用女儿的一部分去帮助其他人,她甚至不知道这是否自私,她还没来得及和女儿说说话,在这之前更没办法和六岁的她讨论是否有意愿把自己的器官移植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现在她全身插满管子躺在重症监护室里,可能永远都无法醒来。甚至不能完成一场生命的告别。

疯狂的母爱

在经过痛苦的挣扎后熏子和丈夫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进行脑死亡判定。夫妻俩握着瑞惠的手想做最后的告别,就在那一瞬,夫妻俩同时感觉到她的手指动了一下,也许是错觉,也许是两人之中谁的手动了,没人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熏子却做出了重大的决定——绝不放弃女儿,她的瑞惠还活着,她要等待奇迹的出现。。。。她告诉自己,女儿只是睡着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

这是一个奇怪的城堡,在里面的人因为执念一直活在无限期望和自我慰藉中,外面的人却目睹一个已经”死去”的女孩在科技的帮助下自主呼吸,自由活动,不停生长的怪象。这个家困住了熏子,让她放弃重新追求爱情的机会,困住了因内疚而背负巨大压力的外婆,困住了之前甚少回家吝惜给予父爱的丈夫,困住了不得不面对世人奇怪眼光的小儿子。每一个人都在年复一年的日子中无力挣扎着,漫长又无助。

法律和道德

我的女儿瑞惠死了吗?她活着吗?在矛盾激发的那一刻,熏子举起刀,质问警察:我现在要把刀子插进她的胸膛,如果她死了,那我犯法吗?如果她活着,那我是杀人吗?警察也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书中反复描写和强调了法律的不完善,确又无可奈何,一个社会机制的完善,要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观念转变才能完成,就像文中那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小女孩,因为相关法律限制,终究没有等到手术的机会,在这漫长的进步中总有一大部分人没办法等到那一刻的实现。

死亡的告别

某一天,熏子看到了瑞惠站在了她的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我很幸福,我要走了,希望你快乐。

执着于女儿依旧活着的熏子,再次面对瑞惠的离去,已然能够平静的接受了,并签订了器官移植同意书。也许最好的离去,就是给死亡一个完整的告别。葬礼上,瑞惠的主治医生告诉熏子:医院里的人都称她为“奇迹女孩”!

脑死亡和器官捐献

国际判断标准: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重新对脑死亡概念进行解释,制定了人类首个脑死亡判定标准: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无自发呼吸;否出现。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活动消失(电静息)。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72小时内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我国判断标准:脑死亡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必须同时、全部具备上述3项条件,而且需明确昏迷原因,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器官捐赠  就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且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亲属或配偶。

      截至2021年4月,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315万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万余例,捐献器官9.9万余个,成功挽救了近10万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这是一个关于情感和伦理对立的话题,面对挚爱亲人的离去已然痛苦至极,在接受医生判定脑死的同时能否接受摘取他们的器官用于帮助他人?是义务是无偿是不舍还是无法接受?他死了吗?可他还有心跳,他活着吗?可他永远不会醒来,不会呼吸。我有义务拿至亲的一部分去帮助别人吗?我有这么伟大吗?可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我自私吗?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维持生命吗?

      东野圭吾用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手法描写出了这一系列深层问题的心理活动,不禁让读者在内心自我发问,如果那是我们自己要面对的问题该怎么办,这是对人性最尖锐的考量,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死亡观念的转变。是让逝者完整的走完死亡的流程,还是让他们身体的一部分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去挽救另一个生命。看似没有答案,又好像给出了解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相关法律的进步,完善和规范化,人们对死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认识到死亡意义的同时,更追求精神上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器官捐赠,给正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带来希望,也为医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向那些自愿签署器官捐赠同意书的人致敬,向那些在巨大悲痛下作出器官捐献决定的死者家属致敬。

    和昌对熏子说“也许可以认为,移植了她的心脏的人,或是她的肾脏的人,今天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活得好好的。你觉得呢?”

齐帆齐书评写作营2021.9

相关文章

  • 读东野圭吾《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

    ——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法律的界定和社会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要如何取舍??? 薰...

  • 当情感与伦理产生对立,法律界定和社会判断出现偏差,你该如何抉择?

    人们自古以来,在这条路上行走,然而,这条路确实是坎坷不平、逶迤曲折、无边无际的,它具有无数分支,充满着欢乐、痛...

  • 丹尼尔·卡尼曼《噪声》告诉我们的三件事:

    1.人的错误判断如何产生? 导致我们判断失误主要有两个因素:偏差和噪声,它们往往结伴出现。 偏差就是系统整体向某一...

  • 心理咨询师的任务

    相较于法律和伦理,心理的层级要低。亦即:当法律和伦理冲突时,顺应法律;当伦理和心理冲突时,顺应伦理。作为“人”的心...

  • 读《决策与判断》

    知识记忆和情景 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决策模型 直觉与偏差 决策与判断的社会性一面 常见陷阱

  • 15/70企业伦理概述

    1、伦理、道德、法律 (1)伦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和准则。伦理是客观的社会...

  • 2022-03-27

    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当理智和情感冲突 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当现实与理想冲突 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当回忆与欢乐冲突 ...

  • 选择脚踏实地的同时,仍不忘仰望星空

    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遇到了孤独前行,如何去坚守自己;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强烈冲击,你又会如何抉择?是坚持自己的目标,踯...

  • 阅读《决策与判断》八

    群体也会和个体一样使用直觉并出现偏差吗?在已发表的研究中,多数都显示个体和群体在归因和判断时产生的偏差是类似...

  • 我与存在主义

    (一)我是如何察觉存在主义? 首先起源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集体中显现的社会共性,社会角色,伦理地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情感与伦理产生对立,法律界定和社会判断出现偏差,你该如何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ra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