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主体,应当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
2018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吹响了时代号角,也向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提供了机遇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睿唯安组成的联合课题组通过对长三角一市三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的深入分析,重磅发布了《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系统地梳理了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综合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参考的价值,今天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思考、探索——
本报告研究范围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研究对象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单位信息以政府网站和机构官网发布信息为准,机构名称以专利申请人名称为准。单位所属基地平台或分支机构(地方分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进行统一归并,并综合参考国家科技奖励以及所在省市科技统计信息等进行整理,形成基础名单。
再通过近五年(2014-2018)的专利发明总量指标,以200件专利发明总量为门槛值,形成186家机构备选名单。
整体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创新生态呈现以下特征——
一、机构百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长三角机构百强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已整体上形成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良好发展态势。三省一市机构百强中,上海综合示范引领能力强,第一梯级25家机构中,上海数量居首达到11家;江苏机构百强数量最多达到39家,浙江机构百强数量20家,安徽机构百强数量9家。三省一市机构百强建设发展,进程加快,效果明显。
二、机构百强类型差异特征明显:各类机构中,高等院校62家,科研机构38家。第一梯级中,高等院校16家,科研机构9家。高等院校在发明总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凸显出其在创新产出规模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机构则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影响力指标等方面表现优异。
三、国家级高校院所创新能力优势明显:三省一市的教育部重点高校、中科院和中央部委、科技集团所属高校和研究机构创新能力强于地方高校和院所;各省市农科院表现较好;第一梯队中,国家级机构占22席,地方机构占3席。
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报告得出了2019年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百强榜单(进一步又被分为Ⅰ、Ⅱ、Ⅲ、Ⅳ级)——
发明总量排名
从整体看,百强机构在发明总量上呈现明显的梯级差异 。五年发明总量万件以上的特大型机构有6家,其中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交通大学位列前三位。中等级别机构(五年累计发明总量“2000-10000件”)有37家,小型级别机构(五年累计发明总量小于2000件)有57家。其中,高等院校表现突出,占据发明总量前30强 。基本形成了特大型机构为牵引,中等机构、小型机构协调发展的舰队式形态布局。
从单项排名TOP10看,近五年前十名机构发明总量占创新机构百强近四成,集中度较高。具体看,发明总量前十的机构有80%属于梯级Ⅰ,20%属于梯级Ⅱ,且均来自高等院校。其中,部属高校有7家。高等院校发明总量表现高于科研机构。
质量排名
从整体看,科研机构创新质量指标表现优异,明显高于高等院校,并呈现出较大的梯级跨度。科研机构占据专利授权率单项指标排名前20强的15席。如果以排名第一的机构为基准值100分计算,专利授权率80分以上表现优秀的百强机构有2家,表现良好的百强机构(介于60-80分之间)有23家,而大部分的机构得分不足60分,共有75家。
从单项排名TOP10看,近五年前十名机构专利授权率得分均表现良好以上。具体看,专利授权率指标前十的机构有60%属于创新机构百强梯级Ⅰ机构,40%属于梯级Ⅱ机构,共有8家来自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有5家,科研机构专利质量维度表现高于高等院校。
全球化排名
全球化指标方面,科研机构同样表现出较好的优势,且在分布上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以排名第一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为基准值100分,得80分以上表现优秀的百强机构有1家,表现良好的百强机构(介于60-80分之间)有1家,60分以下表现一般的机构有98家。近五分之四的百强机构全球化专利得分在0-10区间,表明全球化布局仍然是机构创新的短板之一。
从单项排名TOP10看,近五年前十名机构全球化率得分表现一般。具体看,前十的机构有90%属于创新机构百强梯级Ⅰ机构,10%属于梯级Ⅱ,且6家来自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有4家,科研机构全球化率维度表现高于高等院校。
影响力排名
从整体看,科研机构影响力维度表现优于高等院校,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度。但也存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高校在影响力方面表现不俗的现象,如浙江农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施引数量占全部发明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9.9%、35.4%,这可能与他们主要围绕优势学科领域进行布局有关。
以影响力指标最高的百强机构为基准100份,得80分以上表现优秀的百强机构有1家,表现良好的百强机构(介于60-80分之间)有16家,60分以下表现一般的百强机构有83家。百强机构影响力指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单项排名TOP10看,近五年前十名机构施引率得分均表现良好以上。具体看,前十的百强机构7家属于梯级Ⅰ,2家属于梯级Ⅱ,1家属于梯级Ⅲ,共有7家来自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有3家。
总体而言,百强机构创新表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特别是对当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出较强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辅相成。
长三角百强机构的专利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50个行业大类。其中,排名前20位的行业显示出更高的集聚度,约有94%的创新产出集中在前20位的行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化学原料、机动车电子产品、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在百强机构专利申请所属的行业大类中排名居前。
更进一步分析发现,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均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相关。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含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与医药制造业发展相互关联,共同位于长三角百强机构创新集群行业前列,凸显百强机构研发创新对医疗器械和医药产业的强大支撑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主要包含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维修)、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领域的发明也对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有重要支撑。
为了进一步观察三省一市百强机构创新产出的优势特色,本报告分别从发明总量前十行业和研发创新行业集中度前十行业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发明总量表征该省(市)前十行业研发创新产出的规模,行业集中度表征该省(市)前十行业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比较优势。
具体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的区域差异情况如下——
上海市
从发明总量上看,三省一市排名前十的行业类型相差不大,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等表现突出。
上海市的百强机构重点行业的集中度最高,前十大类行业中有7类集中度值均超过了基准数1,其中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集中度值超过1.6,远高于长三角平均值,说明上海示范引领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方向,在生物医药、化纤、计算机等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色。
江苏省
江苏省的发明总量明显超过其他三省市,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化学原料居于前三位,其总量情况也均超过其他三省市,说明江苏省在创新产出总体数量上具有较大优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分散现象,除了土木工程建筑业以外,其他入选的行业大类集中度值均在基准数1上下,仍需更加聚焦重点创新行业领域。
浙江省
浙江省的百强机构发明总量略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从数量上看,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计算机等居于前三位,医药产业相关的行业表现相对弱化。从省内主要创新领域来看,通用设备、电气、金属制品的集聚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出表现出色,总量上虽次于江苏省,但行业集中度却在长三角区域表现最高,达到1.32。
安徽省
安徽省百强机构的发明总量在长三角区域相对较低,但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大类中有6个行业集中度值超过1,尤其是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分别达到和超过了1.5,表明安徽省在这两大行业的创新发展优势明显,具有主导方向明确,重点聚焦的特点。
高技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创新的翘楚。为了更好地发现百强机构对创新经济的支撑表现,依据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报告着重对百强机构专利情况与高技术制造业进行匹配分析,从而发现百强机构对重点行业的支撑情况。
总体上看,长三角百强机构涉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发明总量覆盖了全部六大产业,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医疗、医药制造产业的表现更为亮眼,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表现较弱。
从三省一市分布来看,这六大行业中,江苏省总量表现突出,除了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之外,江苏省在其余五个行业中的发明总量均处于第一位。
从区域优势表现差异上看, 长三角三省一市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
上海市在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度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六大行业均大于基准值,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更是分别达到2.84和1.69,显示出上海百强机构对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主导支撑作用,也具有相对较强的策源力。
江苏省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方面的研发集中度最高,浙江省和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总体研发集中度相对较低,但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集中度达到或超过了基准值,同样具有创新实力。
从地域维度来看,长三角区域百强机构中,有32家入选机构来自上海市,39家来自江苏省,20家来自浙江省,9家来自安徽省。
从梯级分布来看,上海市在第一梯级集中了11家机构,数量居第一梯级首位。江苏省各梯级分布较为均匀,分列第一到第四梯级的机构数分别为10家,10家,10家和9家。
从机构类型来看,上海市的科研机构表现亮眼,有17家入选,在“三省一市”中位居首位;而江苏省的高等院校表现突出,有26家入选,在三省一市中数量最多;浙江省入选的高等院校数量是科研机构的3倍;安徽省入选的高等院校数量是科研机构的2倍。
上海市
上海市入选机构数量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二,第一梯级的机构数量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一。从机构类型来看,上海市是三省一市中入选机构类型最为均衡的一个省市,其入选科研机构数量与高等院校数量相差无几,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数量占比一半,显示了中央驻沪科研机构雄厚的创新实力以及对上海区域创新的强大支撑。
上海创新总体表现出质量优于数量、全球化与影响力突出的特点。从质量上来看,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上,上海市在三省一市中均排名第一,尤其是代表国际化程度的全球化指标,大大高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上海市在发明质量指标上的优异表现,体现了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区域龙头城市的领跑优势和策源辐射功能。
江苏省
江苏省入选机构数量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一,在各梯级中分布的机构数量也较为均衡。从机构类型来看,江苏省入选高等院校数量较多,是科研机构数量的2倍,也是三省一市中入选高校数量最多的一个省,显示了江苏省高等院校强劲的科研创新能力。在26家入选高等院校中,三分之一为部属高校,在三省一市入选部属高校中数量最多。
创新表现来看,江苏省表现出较为均衡的特点。从发明总量来看,江苏省入选机构近五年平均发明总量高于长三角区域的平均值;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等反映质量的指标上,江苏省均排名第二,其中各分项指标表现最佳的机构分别是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江苏省在发明总量和质量指标上均表现出良好的均衡发展态势。
浙江省
浙江省入选机构总数为20家,同样表现出高校数量多于科研机构数量的特点,前者比后者数量多出2倍。从发明总量来看,浙江省入选机构近五年平均发明总量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浙江大学的发明总量居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百强首位,超过2万件,显示出极强的创新活力;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等创新指标上,浙江省在三省一市中的排名各不相同。浙江省所有入选机构中,浙江农林大学在专利授权率和影响力指标上表现最好。浙江省的各项指标表现差异较大,数量指标表现优异,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等有待提升。
安徽省
安徽省入选机构总数为9家,其中高等院校的数量比科研机构数量多1倍,同江苏省机构类型分布情况相似。从发明总量来看,安徽省入选机构近五年平均发明总量在三省一市中排名第三,其中发明总量最多的机构为安徽理工大学。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等质量指标上,安徽省低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平均值,但位于安徽省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专利授权率上表现优异,位列百强前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球化指标上表现较好,位列百强机构前十。
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同样也是创新产出的重要承载区。从城市分布来看,入选百强机构分布于长三角20个城市中,江苏省10个城市,浙江省6个城市,安徽省3个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入选机构总数以及在四个梯级中的数量均列前三名,而上海机构数量在四个梯级中均列第一名。入选机构中,近四分之三的机构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的入选机构数量排名也位于前列,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城市格局较为吻合。
从发明总量和授权量来看,南京、上海、杭州的发明总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处于城市级别第一梯队,专利总量在5万件以上,专利授权量在2万件以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城市专利总量占所有城市总量的72%,显示了长三角区域在省会城市的创新集聚度。
从创新指标来看,四大省会城市中,上海的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最高,杭州的平均发明总量最大,南京的平均发明总量排名靠前,合肥的专利授权率、全球化指标和影响力指标排名靠前。
注:本文素材综合取自由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睿唯安联合课题组近日发布的《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深表谢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