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读陶行知》(三)(95~115)
读:
“教”是最好的“学”。互教互学方式:学教式教学,学生自愿讲课,其他同学点评;表演式教学,编课本剧表演;竞赛式教学,学生先自学,老师出题竞赛;沙龙式教学,学生自由上台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独到见解;辩论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语文本来是不应该有什么总复习的,因为语文学习全靠平时积累。
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斧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读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大事小做,则大事变成小事。
思:
1.学生互教互学的第一种方式——学教式教学,看起来是不是非常简单,把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一个学生备课讲课,其他学生点评就可以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简单的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教师的指导格外重要。首先教师要教学生教,教学生怎样备课讲课,教学生怎样点评,甚至要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老师绝对不能置身课外当嘉宾,要和学生一起备课研课。经过几次之后,学生能力逐渐形成,采用半扶半放式,最后完全放手。学生没讲到没评到的漏掉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当堂补充。
2.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我不去谈论理想抱负,而是谈论“读书”这件事。读书是为了用书,周总理读书,是用书中的理论实现中华的崛起。作为教师读书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当这两个都好起来时,教师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了。读书,是为了用书,如果只读书,不用书,就是书呆子。用书,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书中说“人人都是德育老师”,某老师上课学生之间发生故事,你把这套理论跟他讲,说他也是“德育老师”,应处理这件事,他当然不会愿意,结果你俩因此而生分许多。这种运用“读书”,就是用“死书”。
3.关注小事,关注细节。教师,工作最有规律,上下班时间固定,一周为一个周期,周周如此。很多人就抱怨,这样的工作太死板太无聊。其实不然,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新的鲜活的个体,今天的他已经不是昨天的他,今天的课也不是昨天的课,今天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你。教师的工作零碎且繁多,班主任更是,那么,我们就要着眼于一个点,坚持研究,坚持思考,坚持输出,就会打磨出一道属于自己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