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生活却能培养诗人。
身处底层的人,为何写的诗更能打动人心?
因为诗本就不是靠笔写的,诗歌是天赋与努力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当我一次次被来自底层的诗歌所震撼时,他们也重新点燃了我写诗的冲动!
1、苦难出诗人?
工作无贵贱,但是阶层划分依然存在。
大多数底层出生的诗人收入水平位于中下等,从事简单而繁复的体力劳动以谋生。生活的磨练也为他们带来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诗人王计兵是一名外卖大叔,今年52岁。此前辗转各地打工,在东北当过钳工,在新疆砌过土坯,还在山东做过水果批发。2002年,王计兵一家揣着50元来到江苏昆山,刚开始,王计兵只能靠捡废品生活,他便给自己取了笔名“拾荒”。
王计兵进入社会后在工地做小工,现实和自己学生时代的理想完全不一样,自己感到很迷茫,他形容自己写诗的原因是“就像心里很闷,想找人说话一样”。他说自己当年什么都不懂,“越是不懂,反而写诗写得很快,随便掐几句,好像感觉就是诗了。一天最多能写9首诗,”
四川大学后勤工作人员凌丽秀写诗也与童年苦难有很大关系。软弱的母亲时常遭受暴戾父亲的毒打。幼时的她每天写日记,但写作的苗头刚萌芽,初中毕业就被父亲勒令辍学。
底层诗人中,也不乏来自流水线的工人和来自矿区的工人。诗人陈年喜是一名矿洞爆破工人。选择到矿山打工是无奈之举,家中父亲半身不遂,一直瘫痪在床,无法自理。2013年,母亲查出食道癌晚期,而除了家庭开支外,他的积蓄还需要用在治疗自己爆破带来的职业病上——耳聋和颈椎错位。而今年4月份,陈年喜确诊得了尘肺病。
苦难会激发人写作的欲望,特别在逆境中,人更能够感到个体的渺小,在与世俗生活对抗中感到无可奈何。因为挫折,写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如果你问我最初写诗的冲动是什么?恰好来自于成长中许多不顺利的苦闷,比如考试成绩不好,被人拒绝的不甘心,对未来的迷茫等。我想时时刻刻找人说话,又总怕打扰别人,索性用笔写成文字,不分场合,想写就写,好像胡乱表达一通之后,原本化不开的愁绪也随之消解了。多年以后,我跟我的诗歌启蒙老师谈起这段经历,我说其实当时也并不懂什么是愁却还偏爱写深刻的诗,她补充道:少年不识愁滋味。
2、对写诗的爱深入骨髓
谁的生活都不容易,底层生活本就不易,他们却凭借骨子中的热爱,坚持写诗。
当我们看见外卖员疾驰在送餐路上时,很难想象王计兵基本保持两三天一首诗的创作频率。王计兵坦言,“写作给我带来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他会让你不浮躁,让你沉淀下来,”多年下来,王计兵一共写了3000多首诗,还获得了一些奖。虽然诗歌的稿费只有三、四十元,但他并不计较,他说是诗歌给了他信仰的力量。
尽管离开了学校,凌丽秀也并未放弃学习,一得空就去书店看书。凌丽秀说:“婚姻走一步算一步,学习写诗不会放弃。”她依然坚持每天至少写3首诗,每天去校园书店看书。在一个约莫20平米的简陋房间,凌丽秀在一个褪色的朱红五斗橱上创作,两年里,这间小屋诞生了1000多首诗。
纪录片里,陈年喜可以在任何地方写诗,废旧纸板上,废弃的炸药箱上,床板上,他写诗更像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编年刻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但是,我总认为,坚持写诗之人,是尘世中特别幸福的一类人。他们能用准确文字表达某些思想,能清晰地将自己与人群分离,能坚定地去面对千篇一律的日常,然后在不被束缚的时间里,钻回独属于自己的空间,与笔墨相拥,去描绘眼中的世界。我把这个过程称作创作。
这份固执的坚持,不会轻易被世俗的谎言摧毁。
因为这份来自骨子的热爱,本就是对个体存在的认可。我从来不反驳自己的平庸,但是在世俗之外,我总觉得我该为着自己所热爱的诗歌而认真过好每一天,才不辜负文学或者诗歌对我的教养。
3、爱才是诗歌的底色
我曾经以为底层诗人的诗歌因为现实生活的无助,一定充满了对世界的抱怨和对生活的绝望!
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读这些诗时,我却感受到了底层诗人们拥抱苦难的坚韧和豁达。
低级的诗歌发泄仇恨,而高级的诗歌充盈着爱。
初中辍学后,王计兵跟随父亲在家务农,王计兵继发表微型小说《小车进村》后,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他如痴如醉,不舍昼夜地投入写作。彼时父亲却认为他耽搁了农活,一把火将他的书稿焚毁。王计兵也不得已从文艺青年变身打工仔,辗转飘零各地。但是,他既没有跟父亲反目成仇,也没有失去感受爱的能力。他在诗歌中依然表达着对父亲的理解和暖暖爱意。因为他始终相信“写作诗歌能带来希望”。
01
《父亲从乡下来看我》
诗/王计兵
从六楼望下去
父亲就像
五彩画布上一滴墨
他在那里旋转
手足无措地
找不到应该着落的位置
从六楼望下去
父亲突然变得很小
小成一个城市可以忽略的尘埃
他浮在那里
浮在门卫喝斥的声波里
我从未想过
从六楼望下去
从一个城市的窗口望下去
在庄稼地里那么高大的父亲
突然变得那么小
小成一个要人呵护的孩子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这首诗是王计兵回忆父亲的一个小片段,他曾在六楼上看见楼下父亲小小的身影,他感受到了他父亲进城的局促不安,也为父亲被门卫呵斥而愤愤不安,他无比怀恋原本在庄稼地里父亲高大的身影,并以“可惜他已经不在了”戛然而止,透露了父亲已经不再的事实,哀而不伤,令人动容。
正如王计兵所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总是要面对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就是残缺的,因为残缺,所以你才会不断追求它,每一段生活对我来说,都是惊奇。”
陈年喜从不吝啬用最质朴最深情地文字去描写他的家人,也从不婉言自己深沉地爱,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清晰地描绘出不同关系带给自己的爱的思考。
02
《给父亲理发》
诗/陈年喜
父亲,你的头发又长长了
长得像后岗的草
又糟又乱
来,我给你理理
父亲,你的头发全都白了
像后坡地里收了棒子的秋玉米
空桔杆说出季节的深
你疏疏白发说出了什么
父亲,遥想当年它们是多么茂盛啊
你用一头青葱的水草
俘获了一位羊一样的女子
把一群灰暗的日子点亮、抬高
岁月的山头,它们多像一杆杆
猎猎的旗
父亲,我越来越像你了
只有头发还有区别
只有头发把我们分成了父子
父亲,冬天已至大地空空
一场纷飞的大雪
覆盖了我眼前的星辰
在《给父亲理发》这首诗中,他温柔地为衰弱的父亲理发,深情回望父亲当年的英姿雄发。
在《母亲》这首诗里,她表达着对母亲深沉的爱。
“母亲,他们/ 爱上《清明上河图》 / 我爱上你路过丝绸店时 / 头上灰败的头巾”(《母亲》)。
在《儿子》这首诗里,他这样向儿子形容妻子:
“你说母亲是你的牡丹/为了春天/这枝牡丹已经提早开了经年/如今叶落香黯/谁能挡住步步四拢的秋天/儿子/其实你的母亲就是一株玉米/生以苞米又还以苞米/带走的仅仅是一根/空空的秸秆”
陈年喜的观察细腻而锐利的,他擅长用自己所熟悉的带有明显庄稼色彩的意象来刻画亲人群像,一切亲人都跟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份割舍不断的情谊滋养着陈年喜在现实生活中孤勇向前,追求着不完美生活中的完美。
虽然家人不支持,但凌丽秀依然坚持自己的诗歌梦想,因为她相信诗歌带来的力量。她为自己取了笔名“光芒”,
在《有花惊动春天》这首诗中,她写到:
03
《有花惊动春天》
诗/凌丽秀
“有花惊动春天
黑夜的春天不怕嘲笑
光明的春天不怕雷暴
它从冬天的嘴巴里爬出
站在荒凉的月亮上
绽放,绽放”
凌丽秀热情洋溢地表达着自己光明磊落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活出精彩,如光芒一般四耀眼灿烂!
如果一个诗人从未真正爱过这个世界,便很难写出掷地有声的文字。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失去了信仰和希望,因为他们没有坚持的理由,没有渴望拥抱生活的冲动。而这些来自底层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不仅是因为丰富的阅历,而是因为个体在努力寻找光明,告诉我们生活可能成为的美好样子,那些悸动,从来不该放弃。
我也时常会感到一种表达的冲动,但我不想勉为其难称其为灵感。
毕竟极少数人才称得上是天才,然而对于所热爱的人和事物,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是有斩不断的思念。我的外婆已经去世二十年了,而我现在还时常能梦到她,我能清楚记起那个水汽弥漫的旧厨房里,她用葫芦瓜瓢舀起米饭的样子,灶台上丢了一只耳朵的油亮的盐罐,炉膛里哔啵作响木柴燃烧声音,还有新鲜稻米飘散在空气中的香甜。我的表哥已经记不起外婆的长相,我的母亲也不能解释原因,于是,我把这些念念不忘的回想写成文字。
目之所及不一定都值得爱,但是真爱可以变成笔尖自由流淌的文字。
感谢底层诗人们带给我写作上的共鸣与感悟,致敬所有不向现实低头的底层诗人。我想散落各地的诗人,都会不约而同张望灿烂星河,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呼唤理性之光,打动更多柔软而倔强的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