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成事,首先来衡量一个关键指标:你在这件事上持续投入的时间有多少?
越是重要的事,越是影响深远的事,越是伟大的事情,它需要投入的时间一定是非常的长;
这个世间,很少有那种一蹴而就的事发生;
即使是天上掉馅饼的中彩票的事情发生,我相信他也很难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做成事有一些关键的条件:人力、资金、资源、趋势等等;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条件当中唯一一个能够此时此刻就抓在手里的条件就是自己: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比如说,要做成一件事需要10000小时的积累;
我们来举两个极端的假设:
像蔡志忠先生那种极致聚集工作的方式,他说他能连续几天时间不离开屁股底下的椅子,只为了把头脑中的灵感持续全部的画成漫画;
一天24小时,极致情况下,每天聚集18小时,去掉睡眠吃饭时间,那么需要500多天,大概1年半的时间就能做成这件事;
再举另外一个极致的案例,如果不想给自己日常其他的安排增加困难,每天只能投入1小时去聚焦这件事,那么需要27年时间就能干成这件事;
从这两个极端的案例我们来做个探讨;
如果说一件事需要至少20多年才能做成,首先我们要站在20多年后来思考一下:这件事真的很重要吗?这件事真的对我很重要吗?20年后这件事真的能够改变我的人生吗?20年后我对这件事是否依然保持热情与投入?无论遇到任何变化,这件事我是否都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直到把它做成?
如果我们的答案都是YES的话,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每日持续去做的问题,不用去考虑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成的问题;
因为这件事一定能够做成,不一样的是用多长时间的问题而已!
在评估时间指标的同时,我们对时间做个拆分的解读;
我们需要的总时间是10000小时,更准备来说我们需要至少10000小时的训练打磨迭代才能做成理想的样子;
那么如果说,我们能够把训练迭代的速度与效率提升一下,那么会不会就能缩短做成事的时间呢?
当然是肯定的;
所以,当我们真正要决定要做成一件事,而且是以至少20年以上的时间维度去规划这件事,那么我们要学会去拆分做成这件事需要的底层能力;在做事的同时,也要刻意去打磨这些底层能力,能力提升的同时,做事的效率也就会呈倍数提升;
其次,在时间轴上,我们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发力,就是要每天都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做这件事,我给他起了个专属名词——复利做事思维;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每周都会去踢场足球,如果我每周都保持出勤的话,那么每次踢球就不会有太大的不适感和疲惫感,但是有时候因为假期因素等缺勤一次的话,下一次再去时,就明显感觉跑不动,非常疲惫;
这个原因就是中间的中断,一旦中断,之前所有积累的能力就会出现下滑;
邓亚萍曾说过,一天不训练自己知道,两天不训练对手就会知道,三天不训练观众就会知道;
关于投入时间的核心就是这两条:总时间投入量和每日投入时间量;
同时还要关注做事的底层能力训练,通过底层能力的提升来提高效率,这样就能缩短总时间量;
当然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在没有太多资金、资源与人力投入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自身现有的条件去做成一些事,如果能够有其他资源人力投入的前提下,做成事的速度同样也会加快;
我们来做这个极端假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没有做不成的事,无非就是投入多长时间完成的问题;
除了这个问题外,剩下的就是需要问一下我们自己:我真的想要做成这件事吗?我有多强烈的意愿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关于做事,今天就聊到这,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