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将近20次课的相处,从一开始的新鲜、接着的矛盾与冲突、再到现在的彼此依赖,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和每个伙伴成为好朋友,一起自由的交流、玩耍,在逐渐的挑战中形成了自己适合的相处模式。除了偶尔时不时跟我告状,基本上已经打成一片了。
Camille突破了自己,慢慢地学会去表达自己,用越来越平静的语气和伙伴们交流;
Bella的界限在逐渐的清晰,明白上课和下课有区别,认真和投入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Zachary学习的劲头已经完全建立,性子更加沉稳,不着急和其他人来共处;
Anna越来越主动和自信的表达,力量感凸显无疑;
Ryan缺课的影响在慢慢变小,虽然有时候有些不自信但是在挑战中敢于大胆尝试和参与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能开心的玩在一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习,这个情感才能过硬。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没有一起倒腾过几件事情,童年的时光如何才能有几分色彩,这也许就是金老师希望给孩子营造的小花园般的“兴趣班”。
譬如今天课前家长和金老师在聊天时,一个小的水喷壶引发的一场水仗,让每个人沾满水滴、让教室的地板沉陷在水滴里,每个娃脸上的酣畅和快乐,凸显无疑,一边追逐、一边打闹,或许环境危机四伏,或许物品备受折磨,而我所看到的是孩子们脸上一览无遗的快乐和童真。一份大胆的尝试带来的快乐,或许会被无情的诟骂和斥责所扼杀,而我们作为成人该告诉孩子们的是,水壶可以给花草浇水,今天的好玩也只能偶尔一试。
例如中途下课给金鱼喂食的小插曲,Ryan跟我提问是否可以给金鱼喂食,我说问叔叔,可不可以,需要喂多少?询问之后立即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的行为带给其他孩子的影响是,我也想喂,于是将鱼食洒落在地,立马有娃跑来跟我告状,谁谁谁把鱼食洒落了,从远处立马瞥见了娃惊悚的模样,事情发生之后人的第一反应是纠责,而不是解决问题,或许这是一种惯性,而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先把问题解决再说,然后看这个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若是无意,安慰她惊悚的心善意提醒即可,若是恶意,自己独立来承担,并自己来进行行为的反思。
或许我是一个有时候不务正业的老师,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形会嘀咕,我把娃送到这里是来学习的,专注于学习,而不需要其他的。如果内心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或许我会立马劝退哈,毕竟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都是常态,如何能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好了,学习上的你追我赶也就顺理成章了。
比如,上台表达的勇气。每一次课都会让娃儿们进行TALK SHOW,表达和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表达,有和伙伴们的对话、有和伙伴们的歌唱、有自己独立的表达。娃儿们都会挑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来说,稍微有一点挑战的内容,会有一些退缩。这样的状态有多方面的原因,1.缺乏和自然环境的链接,2.体育运动的持续坚持;3.环境中大人对于孩子的干预过多,内心缺乏力量感等等,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可以如何调整可以做到更好,而不是一味对孩子提出要求,或许我们的眼光应该望向孩子们的单纯和真诚。而孩子们唯一缺乏的就是成长的经验,在合适的地点用合适方式来做合适的事情,这个分寸娃儿们把握不了。
本以为这份胆怯就此完结,没想到转机出现了,之前上台的娃儿们每每提醒我不允许摄像,于是我尊重了他们的想法,而第一个跳出来说要摄像,其他的娃儿们都说我不录像,这个过程中我默不作声,只跟第一个娃说好,下课之前来录像,当她上台录像之后,其他娃于是纷纷提出我要第二个,我要第三个,连之前绝对不录像的娃最后也顺利录完,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人精心策划,在彼此尊重和协商中孩子们完成了挑战,这或许就是无声的力量吧。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KB1-2019秋季第二次课教学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