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搜索引擎键入“表情”二字后,返回的全部是网络表情相关的结果,以及诸如“最火斗图表情包”之类的关联推荐,而原本的释义需要翻页才能看到。表情,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从我们的五官,走到了指尖,走到了对话框里,而互联网发展至今,它,一直伴随,一直成长,表情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表情是离我们最近,而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之所以忽视,源于太过于自然,源于与生俱来,但随着社交的不断升级,体验的升级,表情不再狭隘的存在于五官,它开始依托于场景,延伸到肢体,从表达情感到输出内容,当场景融合,万物皆是表情。如果说喜怒哀乐或是张牙舞爪盘踞在线下,那么Emoji,颜文字,表情包等等则活跃在线上,但表情的本质从未变更,便是“互动”,人与人的互动,人与内容的互动,人与自己的互动。
人与人的互动
即社交,表情在社交中占据重要位置,回顾互联网表情的成长之路也不难看出,是随着社交产品的一次次演化,表情产品随之成长,可以说,表情是社交的伴生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目共睹,表情经历了符号化,工具化,内容化的成长历程,无论从QQ的小黄豆到旺旺的淘公仔,还是校内的方块脸到微信的兔斯基,都是随着社交场景的横向覆盖和纵向延伸,表情越来越丰富,也开始覆盖越来越多的互动场景。
表情在社交中承载着五个作用,即:破局、延展过度、理解共情、和礼貌收尾
破局
网络上流传的段子“聊天始于斗图”,“对方不想说话,向你扔来一个表情包”,完美的印证了现在表情在社交冷启动或是僵局的时候所体现的价值。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表情某种程度上,能够描摹出一个人的基本画像,他的性格、兴趣、认知乃至品性,因为此时的表情是一个人在特定场景下,带有明显情感指向的,包含内容的行为元素,而社交本身是一种“投其所好,又巧妙表达自我,并获得认可”的过程,那么为了避免尬聊,表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延展过度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一种情况:“内容有时尽,情感不想停”。那么这个时候,适当的表情,又可以转化成新的话题内容,为聊天续命,也许我们从“金三胖访华”,因为一个“闪电表情”就话锋一转,聊起了《疯狂动物城》,又或是因为一个“蘑菇头刘能”,聊到了《乡村爱情故事》。相比文字而言,我相信还是表情具备更好的延展性,假若不然,生硬的文字和妹子说:“我们聊聊赵四吧?”。。。。。我想,分分钟就能看到红色感叹号。
理解共情
这里举个关于异地恋的一个网评,是个靠电话和短信维系感情的时代背景。网评说:“异地的恋人之所以时常争吵,是因为电话只有声音没有表情,文字只有内容而没有情感,彼此难以读到对方的心。”我不知道这个网评能让多少人引起共鸣,但我深深的理解其中的酸楚,所以说,表情是人和人沟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想你了”后面分别加上“偷笑,哭笑,笔芯”,情感是不一样的,被表情赋能的文字,对方才能读懂你的调皮,认真或是逗逼。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视频呢?那么请做一个兔斯基挠墙的表情先,请。
礼貌收尾
总有一些场景,我们希望结束对话,又不想生硬和无礼,那么文字也好,语音也好,可能都不如一个合适的表情来的自然,毕竟一个“抱紧老板大腿的表情”,要强于“谢谢老板”四个字外加一个感叹号。
人与内容的互动
社区论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表达,或授业解惑,那么在每一个内容里,既有人与人的互动,也有人与内容的互动,而此时与内容的互动权重则更高,因为是内容连接着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此时表情所起到的作用,还包含效率一层的意义,比起输入部分文字来表达我对内容的认可或是否定,表情则能更精准和快速的输出,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拇指手势,一朵盛开或是蔫倒的玫瑰,一个飞吻或是呕吐的人脸,都及时快速的传达了读者此时“已阅”的状态和“不用多说”的心理活动
人与自己的互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表达自己,微博也好,朋友圈也罢,人们源源不断的输出内容,表达这自己的观点,情感,认知等等。但我认为,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人们向外界所呈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自己本身的“人设”,我们来对发布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来进行下分析,其实这个心理活动和行为操作是一个相逆的状态:
这个内容我要给谁看?某些好友还是全部范围?
她或他们看完会不会懂我想表达的意思?
这个内容能不能体现出我的形象或是此时的状态?
我通过哪些表达方式的调整,能更好的达到表达目的?
如果特别有难度,我还要不要发布这条内容?
那么其实不难发现,这个心理活动或刻意或不自察的,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表达过程。同样,在现在这个内容获取成本日趋下降的时代,如何更高效的对内容表达进行二次修订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而此时,文字相对于语音则具备天然的优势,但这里又一次遭遇了“理解共情”章节的问题,文字也天然缺少情感基因,那么表情的出现则不失优雅的送出一记助攻。
所以说,在进行内容二次修订的过程中,表情让人和自己进行了一次互动,为了连接人与内容的互动,和人与人的互动。不是所有的话都说的出口,不是所有的思绪都能落笔成文,但是表情可以,既模糊又清晰。
表情这个雪球正在越滚越大,但仍然需要更好的产品来帮助它打开市场,方向很重要,可以让雪球越来越厚,但广度也很重要,可以让雪球越来越圆,只有横纵相辅相成,表情这个雪球才能越来越稳。
笔者希望可以借此文抛砖引玉,广纳有识之士的观点,并依托于此进行更深入思考。接下来我将用两到三篇文章,来对现有互联网表情产品进行一个分析,并对表情商业化探索进行一个展望。当然,借用小龙大神那句话:“我所说的,可能都是错的。”望大家不吝赐教,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人,我相信,分歧使你我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