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咏物诗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13:43 被阅读0次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花枝、花朵的影子在传统的审美习惯里,代表着美,含蓄、幽静、错落,种种美态,不一而足。

    如今苏轼眼前也有丛丛簇簇、层层叠叠的花影铺展,它们随着光源,日光和月光,慢慢伸展,沿着台阶顺势攀爬到高处。但是苏轼的态度和行为很奇怪,从白天到晚上,他好几次叫僮仆去打扫花影。这自然是劳而无功的。苏轼真是做这种傻瓜事情了吗?还是表达一种情感、一种姿态?

    花影到了日落后,消失了。诗人说是“收拾”,可见他对花影厌恶至极。月亮出来了,花影又出来了。诗人说是“送”,也可见他的无奈之情。花影也“扫不开”,它们是赶不走的一些东西,黏黏糊糊地,固执地、拼命跑出来,往高处蹭。

    那是什么呢?

    是哪个时候都有的一些人,他们趋炎附势,他们蝇营狗苟,他们到处钻营,他们可能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满腹私欲,他们精致利己,他们欺软怕硬,他们装腔作势,如此种种,苏轼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都领教过的。他厌憎这些人,他们不是花,只是貌若花的阴暗之影罢了。但是偏偏,这些花影赶不走,不管是日光之下,还是月光之下,他们都能找到攀爬的缝隙。诗人只能无奈地叹息。

    千年百代,花影还在“重重叠叠上瑶台”,叹息的人,又岂止东坡居士一人呢?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在审美意象里,也是常被描写夸赞的一种。来鹄的小诗,也在方寸之地极力描写了云之态:云朵形象、姿态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一片片云重重叠叠,躲藏在山峦之后,倒映在明静的水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然而,这千姿百态的云朵任是如何变幻,如何美丽,终究还是一场空。云朵没有带来一点点雨的影踪。

    在描写云的美姿后,第三句意思陡转,久旱无雨,大地龟裂,无数的禾苗干旱得快要死去了。这时候,再回到前面两句对比云的美态,“竟还空”,暗藏了焦急失望之情;“片复重”,更添了厌烦之意。

    尾句又合到写云的姿态上,却用了拟人的表达手法。云朵不管人间的急需、焦虑、期盼,不理人间疾苦,高高在上,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状态和节奏里,慢慢悠悠地,自我欣赏着自己变幻出来的一座座奇异的峰峦。

    云朵本无心,诗人责备云朵,似乎毫无道理。这首咏云的小诗必定别有寄托。

    如果云朵代表某一类人,应当是那些不体察民情、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晋书·惠帝纪》:“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法国有个玛丽王后,路易十六的皇后,听说老百姓吃不上面包,诧异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这样糊涂的统治者,都可以归为诗人厌憎的“云”了。几千年里,这样的“云”数也数不尽,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痛苦。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大厦将倾,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无人在乎老百姓的死活,诗人身历目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感而发。

    咏物诗,许多都是别有兴寄,意在言外之作,托眼前形象之“物”,说一些道理,传递一些情感,是言近旨远的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首咏物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mz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