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师讲课可以用“稳、准、狠”三个字来概括。教学闲庭信步、幽默风趣、悠然自得,可以说是“稳”;深度挖掘教材,专家思维教学,把握学生“学”的本质,可谓“准”;颠覆自我认知,常学常新,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不可谓不“狠”。薛老师将教学当成一门学问来做,严谨之中有活泼,令人肃然起敬又获得无限满足,真可谓“厉害”!那薛老师为何这么厉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大观念”“大问题”,专家思维“统”语文
何为专家思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大观念”“大问题”就是本质的体现,具有统领的作用。比如神话的本质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那么神话单元的“大观念”可以是“祖先的天问”;再如寓言的本质是借助故事讲做人道理,那么寓言单元的“大观念”可以是“做正确事,成优秀人”;名人故事类的课文讲求领略名人智慧风采,“大观念”可以提炼为“俊杰的过人之处”等等。而“大问题”则指向“做”的方面,即“如何做正确事”“如何成为俊杰人”等等。
有了“大观念”和“大问题”的统领,接下来就是组块式任务教学,每一个单篇都可以列为一块任务,单篇下又可以设置子任务,共同指向目标达成。比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王融不取道旁李》就是名人单元里的单篇,承担“看看课本里的聪明人”这一主要任务,下设“他做了什么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子任务,以期学生能够读熟课文、读懂课文且心有启发。纵观整个单元,都可以借助“他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过人之处,你的启发”来实现学习目标,学完一课便可以迁徙运用到下一课,实现“高通路迁移”。再如寓言教学,体现在单篇之中,任务可以设为:发生了什么事,谁对谁错,你有什么启发。也是在悟透文体本质,提取大观念,找准大问题,列出子任务,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礼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讲的就是做事情要先抓本质,找思路,方能一步步实行。教学也是如此,薛法根老师从“根”上教语文,把握语文的本质,在悟透根本之后,方着手实践,效果显而立见。
化繁为简,儿童视角“做”语文
薛法根老师有一项重要的观点:语文就是用来做事的。曾经我不以为然,认为此项观点过于现实,缺乏美感。直到今天听取薛老师课堂与报告,方觉自己浅陋。语文是用来做事的,关注的是人,是学生,是儿童。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培养人,语文教学务必立足儿童视角。有了这样的观点站位,“大观念”“大问题”得以应运而生。“祖先的天问”将神话的本质转向“人”,以期学生能够领悟人的探索精神;“做正确事,成优秀人”将寓言的本质转向“人”,指引学生摈弃人性不好的一面,培养优秀品质,成有优秀“人”;“成为俊杰之人”将名人故事的本质转向“人”,引领学生把握名人的过人之处,见贤而思齐。薛老师更是有其“过人之处”。他不满足于语文要素“教知识”“教能力”,企图在语文要素的上位“教做人”。这是很多老师,甚至专家所不能达到的。
佩服于薛法根老师“大观念”之本质追寻,更感慨于薛老师的实操智慧。如果说“大观念”是对于老师认知上的洗礼,那么薛老师的课堂则是对于老师实践的指引。薛老师的课堂本质可以归于“儿童视角”。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之时,引导学生要“三思”:他做了什么事,有何过人之处,你有什么启发。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懂。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抄”,第二步“读”,第三步“议”,学生一看就会。又如《陶罐和铁罐》,在现场教学设计中,大多数老师将关注点放在理解“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之上,然后总结出“高大上”的人生哲理。薛老师则告诉我们,孩子的眼中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是非对错。在孩子的眼中,陶罐对了,铁罐错了,错在哪里,不是傲慢,而是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去比较,这是极为愚蠢的。与学生讨论道理,不如与学生讨论对错,这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薛老师的课堂化繁为简,抓住最有效的路径,引领学生真正地学。这一功力不可谓不深厚。
值得佩服的是,薛老师善反思,且常思常新。在教学完《王戎不取道旁李》之后,薛老师反思自己,在理解“俊杰”时没有立足儿童视角。如果当时问一问学生:你爸爸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爷爷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爷爷的爷爷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为什么不记得?因为他们没有做过真正有价值的事。那何为有价值的事,或为国家,或为人民。做此种事者乃“俊杰”。仅观此细节,就能深悟薛老师之智慧:永远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
薛老师的课堂之中,学生参与度极高,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其本质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削弱“自我”,说学生爱听的话,做学生爱做的事,就能做到“顺势而为”,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有工具,教学评一致“评”语文
薛法根老师与我的导师李玉玺在某些理念上是一致的。这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尤其是“学有工具”。学生的“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用“翻山越岭”来形容。学习过程中,有坦途,有爬坡,有高点,也有低谷。翻山越岭需要手杖,学习也需要工具。工具是为了学习而生,开发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可以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并且还能成为评价学生有效学习的依据。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中,薛老师设计了一个学习单,里面包含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抄、读、议”都有迹可循,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再如《陶罐与铁罐》可以用一个情节轴,助力学生讲清楚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表格,形成对比学习,深入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道理。包括张贤老师讲座中提到的鱼骨图、故事山等等,都是极为有价值的学习工具。
薛老师提到过“图示化”教学。即将学习路径显化为图示,形成一个个有思维价值的学习工具。而开发学习工具,是一项为学生的“学”而努力的有意义的工作。
总之,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之路上,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思想,有认知,有智慧;有方法,有路径,有工具。一天的学习充实而满足,既有认知的更新,又有实践的反思,真是不虚此行!
后记:有一点点小小的思考:薛老师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讨论王戎有何过人之处。学生大多数回答是善于思考。与其说是善于思考,不如说是善于分析。分析:第一,道旁,人来人往,倘若李子是甜的,早就被人摘走;第二,多子折枝,说上有很多李子无人摘,只有一个原因,是苦李。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向分析,阐述理由,会不会效果更佳呢?后面学生写王戎的想法,也就能明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