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村的小夫妻,常年在城里打工,把女儿留在家里由奶奶照料,他们觉得,自己在外面好好挣钱,多给家里寄一些钱和物,让老人和孩子衣食无忧,自己心里也比较心安,老人和孩子应该会过得不错的。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虽说是卖早点,看起来只是在早上那一会儿摆摆摊,忙得不亦乐乎,可早点的准备工作却是全天都在进行,去菜市场买菜,在出租屋里洗菜、切菜,再备一些其它的佐料等必需品,然后到粮油店买油买面粉,不管多辛苦,只要想到家里的一老一小等着他们的钱花,他们觉得浑身都是劲,再苦再累,都能扛得下来。
他们的孩子看到别人的父母隔三差五地回家来看自己的孩子,她很羡慕,盼着爸爸妈妈也能抽时间回来,可总不见他们的身影,她特别想念他们,有时做梦都流眼泪,可每次她一给他们打电话,他们总说自己很忙,要她好好做作业,好好听奶奶的话,不要让奶奶生气之类,不要老想着给他们打电话,至于钱呀什么的,他们会及时寄回去的,也不用操心。
他们春节回家后,孩子特别开心,脸上笑脸盈盈,跟他们形影不离,像个跟屁虫一样,可当他们要再次回城里打工的时候,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抱着他们的腿,不想让他们离开。可见这孩子平常感觉得有多么孤单,她不知道爸爸妈妈这一走,由得等上一年半载才能回来,她能不伤心吗?
这对夫妻,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说他们那么辛苦挣钱,不也是为了孩子过得更好吗?他们总会及时地给她买了好吃的,好穿的,可孩子为什么总还不满意,总想让他们留在家里。其实,他们给她的这一切,并不是她最想要的,她最想要的是亲情,是陪伴,是童年不可缺少的父爱和母爱,那不是所谓的隔代亲所能替代得了的。
人们有时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尽可能地给了别人他自认为最好的东西,可另一方总是不那么领情,总是有所不理解,甚至还有所抱怨和生气,好像自己白费功夫,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咋就不能理解呢。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去体会他真的想要什么,而你又能提供什么。
就拿这对夫妻来说,孩子渴望陪伴,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挣钱,实在是迫不得已,但至少应该经常和孩子通通电话,聊聊天,了解了解孩子的心理,这恐怕是不难做到的,况且当今的通信手段多样化,音频视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本来是他们弥补这种缺憾的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却在他们有意无意中把它束之高阁,难免孩子的反应是这样的强烈。
你想给的,正是她想要的,这样的默契,需要彼此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践行,才不会在本就互相需要的人之间形成心理落差,才能在心灵深处形成和谐共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