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应帝王》至人

《庄子.应帝王》至人

作者: 一直行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07:34 被阅读20次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道人)没有身份,不会真正认可某种身份,从而成为假名的虚妄载体。

(道人)没有什么真正要想的,没有什么真正要谋虑的。

这并不是说没有想和没有谋虑。

(道人)不拥有或说执有任何的想法,念头。

(道人)不成为头脑谋府,也不落入头脑念头。

头脑对他来说,只如海雨,只如山风。

(道人)没有事。

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

并不是说(道人)什么都不做,那样的话,就做了个“什么都不做”。

(道人)做着任何正做的事,然而同时正没事。

(道人)不会成为任何事的担当者(受者)。

事只是事,其实并不真正有承担的受者。

“事障理障,不名成佛”。

任何的问题,只是来自头脑观念上的问题。

(道人)不执有任何的头脑观念,因此,他那里完全没有问题。

(道人)没有什么真正要知道,

任何的“知道”并不实有自性主体。也就是说,任何的“知道”并非实有个“知道”者。

(道人)体悟通达,一切知见,只是知见,一切知见并没有一个主宰。

(道人)也不拥有丝毫的“知见”,“知道”,“知识”。

“知道”相对而有限,“不知道”没有穷尽。

(道人)全然地体会着那没有穷尽,从而悠游于那没有朕兆(征兆)。

(道人)全然地体会着现实存在,然而他并不实际拥有什么。

体会只是纯然的体会,并没有什么可得,也没有一个得到这体会的自性主体。

若说有所得,那“得”,只是一种虚妄错觉而已。

“体会”无关得与不得。

通达道,正在道的人,称名为“至人”或“道人”又或“真人”。

至人无心,然而不是没有心,也并非不用心。

至人,以无心而万千妙用。

万千妙用而无用者。

妙心神通万用,而无自性,所以叫无心。

至人是如何用心?

至人用着一切正用的心,同时恰无心用。

至人之用心,说来好体悟,至人用心犹如镜。

镜子于万相,不拒,不送,不纳,不迎,平等地映显万相,而无有丝毫的收纳,留藏。

至人用心,就如镜照。至人心性,亦如镜子的照性。

镜中万物,丝毫无碍于镜子的照性。

六尘缘影,当然也丝毫无碍于本来心性。

因此,(至人)超然于物,而不会为物所伤。

相关文章

  • 《庄子.应帝王》至人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

  • 【经典品读】至人之用心若镜

    【经典原文】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选自:《庄子·内篇·应帝王》。 【经典...

  • 会爱才是爱,不会爱是伤害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一子·应帝王》 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人的用心犹如...

  • 心镜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内篇·应帝王》 释:得道高人用心犹如明镜,物去不送,...

  • 国学与教练系列12

    国学教练小工具:大圆镜 先来看原典。 《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在庄...

  •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庄子对这个世界的治愈!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是《庄子·内篇·应帝王》里面的一句话。 现在社会为什么...

  • 来者即照,去者不留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出自庄子《应帝王》里面的一句话,也是修心养性的入门指南...

  • 庄子——应帝王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

  • 铜镜

    ​ “镜”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庄子·应帝王篇》中有描述:“至人之用心若镜”。古人以铜为镜,铜镜除可照...

  • 《庄子.应帝王2》

    【原文】 肩吾①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③,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应帝王》至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rx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