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往往限制的是思维,人的思想若不穷,就永远不会真正贫穷。而思想的丰富,更多地来自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知识地获取与使用。
两年前我无意中读了《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这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和社会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了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社会援助等对穷人的意义。
读完之后,我不仅感慨:《贫穷的本质》与其说是帮助人们了解穷人和穷人思维,并找到穷人改变的出路,不如说是帮助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并找到改变或更好的出路。因为实际上这个“穷人和穷人思维”,更多的是指“穷人思维。”
据说,这本书即便是在中国,也受到很多人追捧。尤其是书中大量事实案例和统计数据,让读者的心紧紧揪着。那些统计数据和大多数人切身相关,使人不由得去自问,我是不是可以避免?或者,我要如何来避免陷入”贫穷思维“?
书中的案例和统计结果,很大程度打动了我,影响着我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在激励着我,更让我警示自己,学会忍耐,学会坚持。
摘录一些我比较受触动的书中观点和数据、案例分享:
1、只谈世界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我认为这点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它提醒我们少发牢骚,找问题更要寻求解决方案,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2、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地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3、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机遇,这种影响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开始了。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应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们更多时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4、所有儿童都应该学会阅读,并通过阅读来进一步学习。
5、贷款给穷人
其中讲了一个很感人的案例,让人们看到这些机构成立的初衷和发起人的善意。
“一位女性是印度最大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创始人。她创立公司的灵感来源于一场谈话,谈话对象是某市一个拾破烂的人。她当时意识到,如果拾破烂的人拥有能买一辆推车的钱,那么,她就无需支付日租金了。省下来的钱,她在几周内就能买到很多推车。但是,那个拾破烂的人,并没有能买得一辆推车的钱。拾破烂的人给出的解释是,银行不会借钱给他这样的人。他可以从放债人那里借钱,但借款的利息非常高,根本行不通。最终这位创始人借钱给这个拾破烂的人。”
“任何人只要不以搜刮穷人为目的,都可以进入这一市场。他们只向穷人收取一点点足以维持运营的利息,或者稍赚一点儿盈利,但不会很多。由于复利的作用,利息稍微下调就能改变客户的生活。那些借钱的人,只需几个月就能将生意做大,并摆脱贫穷。”
6、入学率与教育回报率息息相关:在印度的“绿色革命”期间,成为一名成功农夫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学习的价值也有所上升。”
不止在印度,在我们国家也如此,对知识对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学习的价值。
7、读书人所取得的工资平均要高一些。
虽然如此,当穷人得到救助金时,大部分穷人还会用它来买吃穿用度,而不是用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这样有远见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穷人看不到这种远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读得下来。
8、如果你所拥有的不多,那么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9、不断地进步和无数细小变化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彻底的变革。
用作者的话来为我的读书笔记做一个结尾:本书所传达地信息不仅是“贫穷陷阱”。我们将会看到,专家、援助者及当地政策制定者的思想、无知及惯性常常可以表明,为什么有些政策失败了,有些援助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我们能够将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可能无法在明天就实现,但一定会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将来实现。不过,靠惰性思维是无法实现这个梦想的。
勤能补拙,勤能补穷。这个勤,不止于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