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改革,一直伴随着课堂的改变。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就提出“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改革,教师该何去何从呢?
一、眼花缭乱的课堂改革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一大批课堂改革的新名词应运而生。下面列举一二:
1. 叶澜 生命课堂
2. 幸福课堂
3. 道德课堂
4. 张学新 对分课堂
5. 徐州市 学讲课堂
6. 深度教学
7. 学本课堂
8. 翻转课堂
9. 先学后教
10. 学习共同体
11.……
概括起来,这些课堂形式有这样一些特征:
1. 对部分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强调课堂的意义化,学本课堂、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对分课堂、学讲课堂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借助某些新技术或新理论推广。如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深度教学源于瑞典学者菲尔伦斯·马顿和罗杰·赛尔杰对深层学习的研究。
3. 在特定的学科或区域取得一定的成功。 如翻转课堂在美国一些中学取得的成功,先学后教模式在洋西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取得的成功,学习共同体在日本一些学校的成功推广等。
二、教师的行动
面对纷繁的新课程模式,教师往往是困惑的,尤其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创品牌”“创特色”的号召下,大家被赶鸭子上架,最后往往生搬硬套,东施效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套路。一种课堂改革的提出,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是有效的,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能否满足你的课堂需要,作为一线老师,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此种课堂改革是否符合我的学科特点。比如文科和理科特点不一样,翻转课堂在理科上应用较好,在文科上可能就不太适合。
2. 此种课堂改革是否符合我的学段特点。高学段和低学段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不同,思维的特点不同,在课堂改革时可以分别对待。
3. 此种课堂改革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特点。同样的年级,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男生和女生特点各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4. 此种课堂改革是否有足够的硬件支撑。部分课堂改革需要配套的硬件支持,如果硬件无法支持,效果一般。
5. 此种课堂改革是否适合所有的课堂形态。比如新授课和复习课特点不同,可能在一种情况下适合,在另一种情况下不适合。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在实施课堂改革就不会盲目。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体系庞大,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聚焦“人的发展”为导向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