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芹菜
明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读书的时候,先生问同学们的志愿是什么。别人都说是考取科举,为官为民。他却说,他想成为圣人。
为了成为圣人,他学了道家、儒家、孙子兵法、佛法等等,总之,一切有可能能让他成为圣人的东西他都去学习和尝试。
有一年,有人告诉他,要成为圣人,必须刻苦读朱熹经典。于是,他又开始读朱熹的“四书”。别人读“四书”是为应付考试,他却是往死里钻。有一天,他和一个朋友一起在竹林前探索学问。他突然说:“我们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怎么样?”
朋友很吃惊:怎么格?
他说:朱熹说了,一草一木皆有道理,你不格它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
朋友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和他一起格。但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好盯着一棵竹子看。
三天后,朋友感觉自己都快成竹子了,坚持不下去,离开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他还是一直盯着竹子看。到了第六天,他出现了幻觉,还出现了幻听,他仿佛听到竹子说:我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格不出来,还想当什么圣人!
他气极了,很想说:“你们根本就没有道理,我怎么格!”但他体力严重透支,最后扶着竹子倒了下去。
几天后,他恢复过来,四处告诉朋友说:“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误的,根本什么也格不出来。”朋友们都觉得他肯定是疯了,竟然敢怀疑朱熹!
他冷静地分析说:“别说我们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即使把它格出来又能怎样?朱熹说,天下万物包括一草一木都有道理,而且要我们去格,格个竹子都这么费劲,天下万物那么多,我们格到死,连圣贤的影都看不到。况且,如果我们踩了狗屎运,突然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了,可那是竹子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不被我们认可该怎么办?是把它扔了,还是违心地承认这个道理?”
他的朋友非常不认可他的话,但他却坚信自己的实践所得。
很多年后,在一个蛮荒之地,他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创办了心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他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圣人。
他,就是王阳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