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注明:文中的二中指的是福建泉州德化第二中学)
当一缕初升的阳光如碎金般缓缓铺开,洒遍整个天际,悠悠白云亦随之舒展,共同迎接这新生的世界。城市之中,到处是来来往往的嘈杂身影与川流不息的车辆。我皱着眉,轻叹口气,厌倦了这繁琐景象,随即坐上前往乡野之地——梦之王国的车。
靠在窗前,托腮仰面。路途之中偶尔可见群山,树木交错其间,山影若隐若现,山上垂挂的雾气宛如蒙羞的姑娘,将自己遮掩。本想多看一会,可眼睛跟不上车速,想定睛细看,也只能落空,心情不禁烦闷,便托腮闭目。
不久后抵达,来到粮食生态实践基地,观摩着上涌的斑斓色彩,了解了上涌独特的“三黄三白三黑”,体会着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古训仍然永记心间,尊重农民伯伯的辛苦收成。这城镇比不得城市那般繁华,人也稀少许多。望着远处山峦,不禁想起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萧索。缄默的山中仿佛藏着无尽秘密,那是神秘?是优美?还是诗人所赋予的独特情感?不得而知,也不去细想,就这么继续消沉着,或许更能体会其美。
不久后便到达了此次研学的目的地——二中旧址,二中上涌老校区。这所有着悠久而辉煌历史的校区,始建于 1925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见证过时代的变迁,其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我来到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且宏伟的校区,感受着这里更有着近百年可贵精神在此永存且无法磨灭。走进二中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校门,古老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校门的牌面饱经沧桑,却依然挺拔屹立。进入校园,宽敞的林荫道旁排列着整齐的行道树,枝叶繁茂,洒下一片片绿荫。沿着林荫道前行,便能看到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学楼,白墙瓷砖,精致的雕花装饰着门窗,尽显典雅气质。教学楼内部的走廊宽敞明亮,铁锈的楼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教室的门窗虽然有些陈旧,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朗朗书声和莘莘学子们的青春气息。
我品味着,竟醉倒在地上。细雨蒙蒙,如毛毛虫般的小雨不停地钻进全身,似乎给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增添了神话般的韵味。向四周望去,四面群山环抱,将这片老校区紧紧包裹,犹如母亲慈爱地抚育着儿女。无数二中的老师庆幸能诞生或服务于二中,因为二中精神永远难能可贵,二中人永远不会腐败堕落,而是敢于打破迂回,拔出陷在泥潭里的靴子,提着它走出去。待到离开时,我仍舍不得,恋恋回望,奇怪的是,明明我没在这片老校区上学,却对它充满某种执念与敬重,或许是二中精神吧。
此篇来到精彩环节,同学们在潺潺流水中疯狂抓泥鳅、泼水嬉戏,即便下起大雨,也满是欢快。然而我却在旁默默矗立,不动声色。为何?望着这乡野风情,答案大概可知。蹲在泥土上,回想起童年的乐趣,当时我也在乡村,同样的情景,在田里追逐打闹,呼吸新鲜空气,独享大自然的美景,要是有个唱郎在旁随风独奏,那该多惬意。而现在在城市,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哪有时间享受这般好的绿色、好的池水、好的山野?我突然想起父亲常说,年轻时向往城市,中年后喜欢乡村,享受悠哉的风景。这结论对,但不完全准确,只要对乡野风光充斥着向往,不管何年龄段,乡村永远是一个人向往自由的开始,以后亦是如此。
山峦中点缀着一栋破旧的房子,两位老人,一群鸡,一只狗,映着底下的秧苗,不经意间便构成一幅极具乡村色彩的图画。此情此景,不免心绪回荡,想起已故的奶奶,也曾在类似情景中出现,奶奶坐在椅上,倚着老房子,房里一只只鸡走动,而我则和小狗嬉戏。可如今,已无当年的享受,甚至无法再体会,终究如梦幻般烂在记忆的沼泽中。看着那两位老人,带着不知何来的眷恋,封存在这,默默远离,直至不知所踪。
时间过得很快,我确实该走了。踏上车,仍不舍回望,那记忆封存的地方,那山野风光的模样,此刻默默留存脑海,也许是当初自己对自由的牵挂吧。我也是该走的,看着地上的杂草,竟出了神,奇怪的是,总有某种东西牵挂着我,是什么?至今仍不知。面对要走的事实,回头看看,对着那封存的记忆,招招手,就此远离。
踏下车,还是那熟悉的城市气息,记忆中那自由的空气,早已荡然无存。蓦然回首,才知自然的奇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