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半百之人,终于不再为孩子的作业和升学跳脚了,却发现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病、死。上个月,有两位熟人因病离世。其中一位家庭、事业、经济都令人艳羡,查出肺癌不到一年。葬礼上,他年迈的父亲多次落泪,说他生前,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极少的休息时间里,不谈工作都没什么话说,其实这样的生活很不正常也不健康。听者无不黯然。
奋斗半生,为了更高的职位和收入,却不知道工作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和寄托,生命猝不及防进入倒计时,未及退休便在病痛中告别这个世界。或许作为工作狂,他是满足的。可保持点距离去审视这种由工作、智能手机和买买买构成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无论是否顺遂,都处于压力焦虑中,缺乏真正的快乐。
要跳出这样麻木的循环,不能不提及丰子恺关于生活三重境界的观点,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即衣食、富贵、子孙;二是精神生活,专心于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对多数普通人而言,追求真正的幸福,需要将这三重境界融合。八小时内是物质生活,八小时外的兴趣爱好是精神生活,遇到问题时了解一些宗教观点,多角度看待人生逆境。
身为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实践了这样的幸福,并将他的成就以画和散文表达,让我们反复感受那质朴淡然的字与画中的深意。这也是我时常重读丰子恺散文的原因,比如《率真集》。
初版于1946年的《率真集》,是丰子恺经典自选集,收录文章26篇,分为上、中、下卷,上卷收《辞缘缘堂》、《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艺术的逃难”》等,记叙自身经历和对亲友的回忆。中卷10 篇,全是谈艺术的文章;下卷9篇,收《作父亲》、《我的孩子们》等,“注意身边琐事,细嚼人生滋味”。
忙于物质生活,也不妨留意四季自然的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快乐的时光,回忆起来,你会怎样描述它?在《辞缘缘堂》里,作者回忆了在缘缘堂的五个春秋。
春天,两株重瓣桃戴了满头的花,在门前站岗。门内朱楼印着粉墙,蔷薇衬着绿叶。堂前燕子呢喃,窗内有“小语春风弄剪刀”的声音。夏天,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人物映成绿色的统调,添上一种画意。垂帘外时见参差人影,秋千架上时闻笑语。秋天,芭蕉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天然的绿幕。夜来明月照高楼,楼下的水门汀映成一片湖光。各处房拢里有人挑灯夜读,伴着秋虫的合奏。冬天,屋子里一天到晚晒着太阳,炭炉上时闻普洱茶香。星期六的晚上,儿童们伴着坐到深夜,大家在火炉上烘年糕,煨白果,直到北斗星转向。
丰富的色彩,声音和气味,勾勒出平常日子里美好的细节,平和、清幽、安逸的生活不正是这些细节组成的吗?
即便在因战乱逃难到重庆时,《沙坪小屋的鹅》里写道:
在这荒凉岑寂的环境中,这鹅竟然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精神生活,门槛没那么高
古人有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沉浸于兴趣爱好中,专注享受的时光,对于被“更高、更强、更好”的目标驱赶的现代人,是不可或缺的平衡。
《率真集》中卷,简要介绍了艺术的十二个门类:书法、绘画、金石、雕塑、建筑、工艺、照相、音乐、舞蹈、文学、演剧和电影。结合动与静、视觉与听觉,模仿与非模仿等特点阐述,浅显易懂。
细细读完,再看到公园、街边的雕像,美术馆、博物馆里的展品,会发现更多乐趣。不仅如此,因为“艺术的主要原质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无关对错,每个人都有,选取一二,深入其中,只为了玩得开心,才是张驰有道的健康生活。
宗教并不是迷信消极的
因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丰子恺也皈依佛教并完成《护生画集》。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他为佛教正名,真正的佛教既不能保佑升官发财,也不是挫败失意时的避难所,是探索人生究竟的。
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譬如:为什么入学校?为了欲得教养。为什么欲得教养?为了要做事业。为什么要做事业?为了满足你的人生欲望。再问下去:为什么要满足你的人生欲望?你想了一想,一时找不到根据,而难于答覆。你再想一想,就会感到疑惑与虚空。你三想的时候,也许会感到苦闷与悲哀。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
问或想,或许并不能改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底色,但能启发我们换种眼光打量这不如意。
人生所有的追求,归根结底都是对幸福快乐的追求,《率真集》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不至于“南辕北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