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三昧

作者: 阅藏闲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6:14 被阅读181次

    本文选自《晴窗随笔:地儿佛理散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


    地儿,祖籍河南舞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杂文专业学会会员。曾就读于信阳卫校和河南大学中文系。喜古文化,好弄文。十七岁接触佛学。四十年来,医生、记者、编辑、小吏,职业轮替,行如飘蓬。诗歌、小小说、散文和佛理散文,散见于两岸三地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报刊。出版有佛理散文集《悠然檀香》(己绝版)、《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三联书店)《晴窗随笔一一地儿佛理散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自览半生风云,皆前尘影事,流岚过耳。惟余天上明月,地上清风,可与君分享。

    寂寞三昧

    地儿

    一 、安守寂寞

    朋友来访,提起琳琅满目的古代经典,惭愧道:看不懂。

    我安慰他说:同感,我也看不懂。

    这是实话。昨晚,合上即将完成的书稿,仿佛眼前忽然拥有了一片辽阔的时光草原,便去读大藏经。那古老的词汇、迥异的句式,几页过后就颇觉头疼。顺手拿起南怀瑾先生讲解的《药师经》,越读越有味。读到十二药叉大将,各带七千眷属,向佛陀表示要守护所有读经人时,那场盛大集会中八万四千人同时起立,一起发愿的动地之声,恍若再现,令人不觉震撼。

    不由得感叹,古文还真的把自己的视野给困住了。

    24岁,参加大学中文系自学时,我就发心要背诵经典,把古文的障碍突破。可惜一年年过去,心一次次发,光阴渐老,记忆力日差,这个愿却始终没有真正落实。而网络上、现实中,却留下了一片片不成熟的东抹西画的文章的浆果,还有当初渴求的点击率,寂然停泊。仿佛一叶孤舟独泊野岸,再无点滴声息。时过境迁,浮华谢尽处,回头看来,了无意义。

    为何会这样?

    终于顿悟了,那是因为,不能安于寂寞。

    古人说:“咬得菜根,做得大事。”昔年初读时,常起疑惑,难道吃肉,或者吃大白菜,就不能成就大事了吗?浮华的心境渐渐被时光洗净之后,才恍然大悟,他所咬的不是菜根,而是寂寞。

    曾写过一组文章《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其中有篇《早柿子》:庭院里种了棵柿子树。年幼时,常到八月,就央求父亲把它们谢了,放在窖里烘熟 ,欣快地吮吸。后来,到他乡上卫校,寒假回家,父亲拿出几个拳头大的柿子犒赏我。柿味极美。我诧异地问:哪里寻来的这么大这么好的仙物?父亲说,就是那棵柿树上结的。过去你们嘴急,等不到它们长熟就吃了。今年你们不在家,我就让它可劲地长,长得又大又黄,人见人夸呢。

    接着引申到: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曾有位小兄弟,中专毕业后,一心想到社会上去折腾。后来,听了我的劝告,就下决心继续读书,几年后,从就业艰难的中专生,成长为抢手的博士后,成为经济领域的青年专家。见到我,一个劲地感谢。我说,没什么,我也正在成长自己的柿子呢!

    这故事很多人很喜欢,“被”转悠了好几个国家和地区。我也很喜欢,每次读到它,仿佛耳畔响起了那熟悉的民谣:“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黄了皮。”嗅到了那悠长悠长的柿子香。

    有人问我是不是真的。

    其实,这是真事。不过,为避免人们对号入座,小兄弟的事用了曲笔。实际上,他还真的到社会上去折腾了,中专毕业后,搞传销。起初挣了一些钱,后来,形势变差,他就像苏秦游说秦国未成功后一样,“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狼狈异常。由于找不到就业单位,整日想找点什么可以变钱,买口饭吃。当时我们一起在郊区租房,毗邻而居。一日,我请他帮忙处理一篇文章,次日一早,他就交给了我,工工整整抄了十几页,原来他竟一夜没睡。冬夜很冷,他就用被子把腿包起来,寒窗独对,坐了一夜。

    这份情义和寂寞坚守的精神感动了我。我就劝他去读书。他听了,去了北京,读完本科后,留在一家报社打工,薪酬很低。我劝他不行就到南方去,他说,我的理解是,不要乱动,坚持。说完就在电话里调皮地笑了。

    后来,我去北京,他一大早就找来车,在车站等我。玩了一天,吃了晚饭,到他租赁的小居,已是夜半。谈了会儿,他说,哥,你先休息,我还有功课没做完。说完就起身读书去了。原来,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一篇古文,写一篇文章。几年间,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就到手了,咸鱼翻身,成了响当当的人物。

    偶尔,朋友间谈起他,不少人常羡慕他命好。其实,谁又能知道,他背后不为人知的,独居北方小屋里的寂寞坚守呢?

    与其临池羡渔,不如退而结网。

    道理都懂。但退而结网是件多么寂寞的事啊。很多人,都曾这样发心,想成就一番大事,结果,结了几天网,就忍住不外界的热闹,网还没结成,就出去吹嘘、卖未成的网去了。时光就这这样一片片流散了。

    自己不也是这样吗?

    能安守寂寞,才能成功。这盏寂寞的苦丁茶,很多人却望而却步,难以品尝到它的至味。

    只因为,欲心未平。

     

    寂寞三昧
    二 、享受寂寞

    上卫校时,喜欢看小说。一旦上瘾,什么都忘了。甚至上课都在课桌下偷读。一次,老师踱到我的书桌前,我赶紧把小说藏起来。老头很幽默,没说什么,而是掂起我的《内科学》课本说,同学们,都要向地儿同学学习,你看人家的书保存得多好,就像没有翻过似的。轰堂大笑。读枯燥的教材,当然没有小说好玩儿,一个18的少年,怎么能抵御它的诱惑呢?就这样,功课荒芜了。

    上班后,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看看要到深夜,就提醒自己,看完这一集,就不看了。一集看完,再提醒一次,不觉东方欲晓。结果,很多事情都荒废了。

    这多么像一个人的一生。

    佛陀曾有个譬喻,一个人跌落悬崖,被一根藤拦在山腰。他看到,山鼠在啃藤根,左有毒蛇,右有猛虎,下有深渊,非常可怖,想脱离困境。这时,空中有滴蜂蜜滴进了口中,美味无比。他心想,吃几滴,有了力气再说。有了力气后,又想,这甜美的仙味,真是难得,再品尝几滴再说。结果一次次安慰中,藤断了。为了欲,而忘记了身处凶险,忘记了寻找自救的道路。就像一个本来想做大事的青年,因为一天天的自我安慰,不觉已是垂暮。

    这故事令我倏然惊心。是啊,电视剧、小说,看起来很美,但拆开来,它们不就是一个个线条,一折一横编织的幻象吗?沉溺于幻象影响了正事,不可悲吗?

    于是,渐渐远离了。

    人生,其实也是一帧帧幻象所成。欢天喜地得到的,痛苦万分失去的,仿佛都是当时的唯一。直到大幕落下,才知道,一切都是闲云。

    佛教把人的食物分成九种,除了常吃的粮食,还有一种触食和思食。如感官的接触,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畅想等精神思忆,像食物一样,暂时填补了无处落足的心,感觉很美。其实,哪里能抓得住呢?但心就这样一日日跟着稍纵即逝的感觉走了,终至陷溺。就像悬崖半腰的人,被蜂蜜与口唇短暂的感官碰触之美所迷惑,忘乎所以。

    红尘之人,又有何人不溺于这种由触、由思忆而升起的浓欲之中,丧失了清明的心智呢?

    道家传人王平先生,童真入道。为限制他四处奔波的心,师傅把他关在黑屋里。失去了外界的接触,他简直要发疯。但渐渐地,他安静了,享受到了一个人禅定的喜悦。原来心静的感觉是那么深沉,一个人独享的寂寞是那么空灵有味。

    “老僧无事野庵坐,半屋清风半屋云。”

    这首古代禅师的诗,道出了心静的自在,外闲万物,心地空灵的静美。在佛教的九种食中,这叫禅悦食,如果把触食比作牛奶的话,它就是脱离了牛奶腥味的酥。

    心灵敏锐的人,到中年后,看透了人间无非是画,无非是云,感到一切无可无不可,欲心顿消,就会体验到一个人静处的美好。

    老舍曾说,他常常在皇城根下独坐半天,白云、苍狗,风动、鱼游,渐渐忘身。

    到四川小镇访师时,看到护城河畔,寂寂茶园里,几位老人,一杯香茶,一缕暖阳,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树荫下半日,就很羡慕。不由得问同伴,他们在想什么?

    或许,此间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吧。

    人们常把这种境界叫享受寂寞,叫这种人散仙。也许,能够安详享受寂寞的人,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恬静的歌,一杯甜而不醉的美酒。他不在意人们是否喜欢他,注意他,但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诗一偈,却被人们视若珍宝。功成身退的潇洒,常被人津津乐道。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这是唐朝僧人寒山的诗。当年,寒山独居山间,常信手将诗歌写在石壁上,这些被冬烘先生称作平仄不论的诗,却被人珍宝,每写一首,就有人专门去抄,千载流传,让多少欲苦吟欲成名的诗作者汗颜,常生“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之感。却不知,心无渣滓,清风自生,清名久住。

    寂寞三昧
    三、寂灭为乐

    这个境界已是非常高了。或许是很少有人享用得到吧,世人很少提及。

    《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佛陀告诉为情欲、爱欲和解脱欲所苦的阿难说,你应当知道,虚空是由你的清净真心所生,如同一片云彩生在天上一样微不足道,在觉悟的真心里,虚空恍如大海上偶然冒出的一个小水泡,浮游生灭而已,更何况依虚空而生的林林总总的世间及所谓的欲境、空境、静境等万象呢?

    读到这样的句子,抬头看看窗外清净的天空,心量不觉扩大了。不仅烦恼得失微不足道,这无常的天地和宇宙,不也是匆匆过客吗?就像大海中偶然冒出的水泡,瞬间成,瞬间灭。都是真心变幻出来的影子。为谁痴,为谁迷?

    秋风落叶乱成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休罢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

    寂寞是落叶,享受寂寞也是落叶。笑意盈盈中,它自然会落地成灰。不甘寂寞的人,会被名利追逐得很苦,如同四处游说,追求富贵的苏秦;享受寂寞的人,也会为了那份清净的境界被打断而烦恼。如为皇帝所拘,不能实现功成身退,退隐山林的张良;如清净生活被打断,而自杀的老舍先生;还有多少躲避红尘,去寺院、道观,四处追逐清净的“修行人”。却不知把寂寞和清净一起淡忘,真心自现,时时处处,都是喜乐的定静。

    佛陀说,一切淡然,常在定中的人,不会畏惧和逃避,做事随意成就。是啊。这样的人,读书时,他能静静地读书,契入一字字,一行行;谈话时,他会专心聆听,身心投入;诵咒时,他会心无杂念……一瓣落花触地、一缕清风轻动竹叶,都历历分明。

    这样的人,既能见义勇为,又能安守白云,红尘梵刹,出入无碍。

    佛陀临走时说,该我度化的有缘人,我已经度化了,没有缘的,我已经给他们种下了缘分的种子。再见!在《金刚经》、《法华经》中,他又说,其实他依然在人间,虽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面目示人,却心常在定,本体寂然。此身、化身都像大海上的泡沫,真心本体却如大海一般寂然深沉,本无来去,如来如去。

    读到此,仿佛看到了他那潇洒宁静的神态,感受到了他美妙的微笑人生。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功成名就却视之若敝履,寂然不动。寂寞热闹,等同清风。这样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读书是享受,做事是享受,吃饭是享受……每一片天地,他都能感受到美妙的禅悦。

    这就是涅槃。人类九种食物中,最高的一种心灵之食。涅槃分为肉身还在的有余涅槃和肉身飘零的无余涅槃。涅槃不是死亡,而是心灵超越了一切对错是非、不厌生死,不住涅槃,轻灵自在的“寂灭为乐”。

    生又何欢,死又何苦?心地寂灭处,生死只是一场游戏而已。更何况其他呢?

    寂寞三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寂寞三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p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