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319226/4bc4e5dda2cfbdc7.jpg)
以上“二修”述竟。以下述“三三昧”。
“三三昧”即三个“三昧”,前两个三昧是《坛经》里讲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后一个三昧是我根据自己的修持而提出来的“生活定”即“生活三昧”,姑且借用这个名相表达把定力即“三昧”融合到生活所有事情的修为,在生活中修定,在生活里检验定力,在生活里体现定力,在生活里成就定力,即是“生活三昧”。
我没有标新立异之心,不过是借助一个方便名相表意达言而已。诸君莫误会。台湾洪启嵩先生讲到过类似的观念,后文会引述洪先生的文字以说明,此理,非我一家之言也(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一行三昧。《坛经》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两段是六祖对“一行三昧”的详细注解。一行三昧,即是于一切地方,于行住坐卧的任何生活状态里都能保持本然的、不被扭曲的心。
在现代社会里,要保持本然的、不被扭曲的心,谈何容易。2013年9月8日我看“今日说法”节目,看到江苏某地一对老夫妇被人残酷地杀死在家中,心脏、后背都中刀。警察侦破此案后发现杀死这对老夫妻的人竟然是他们的小女儿。
小女儿离婚后爱上了一个已经离异了的男人,这个男人没有房子,对这位女士说:“你爹妈有房子,他们死了之后房子不就是我们的了吗?”他这么说,是说父母辞世之后房子就归他们。可是这位女士想到的是把父母杀死,然后就可以自然地、尽快地占有父母的房子。
她先给父母的饭菜里下了安眠药,想把父母弄死,结果父母只是昏沉,而没有死亡,于是,女儿进门后就拿刀残酷地杀死了父母;次日她还来到父母家,穿着母亲的衣服伪装母亲的样子在小区门口出入,造成母亲在某日之前还没死的假象,好证明“这期间”她“没有”时间作案,她有“证人”证明。
女儿如此残酷地杀害父母,是何等的扭曲啊。更可笑的是,那个口口声声说要和她结婚的男人,在她杀死父母想占有父母房子的前一个月就秘密与前妻复婚了。那个她“深爱”的男人不过是逢场作戏地骗她的钱而已。
2009年北京大兴发生的李某“灭门案”中,李某将自己的父母杀死、将妻子杀死、将妹妹杀死,最后亲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杀死。这又是何等的扭曲啊。还有,一个男人和妻子离婚后,他非常愤怒,就把自己四岁的儿子的小鸡鸡割下来了。这又是何等的扭曲和变态。
一行三昧里的“直心”就是人本然的不被扭曲的心。
修道者中,一旦出偏,必然会扭曲心灵。很多年前的某教功法的修炼者中,就出现过很多自杀、自残、自焚的极端分子,有的人声称已经“得道”,要“升天”,就把幼小的孩子杀死了;有的是把妻子或者老人杀死了,说是要“超度他们”去某某世界。
这已经不单单是扭曲,而且是入魔了。
全世界以修炼、以宗教的名义展现扭曲人格的事情还少见吗?
六祖接着对直心做了一些界定,心行不谄媚、不扭曲就是直心;心口一致,是直心;六祖也提醒修道者,不要因“口头禅”之“一行三昧”自误平生,嘴上说“一行三昧”,而行动上做不到,这不是真正的三昧。六祖也说:对于“一行三昧”不要有任何执着才行。才有执着,即是束缚。
六祖对很多人关于“一行三昧”的错误见解也提出了纠正与批评。六祖说,一些人以为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不动,妄不起心。”打坐身不动,一念心不动。六祖说这样理解“一行三昧”是错误的,把人等同“无情”是木石,就把所谓的“一行三昧”变成了障道因缘。
我常对道友们说:杂念、妄想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心灵的影子,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觉察自己的契机,更是我们观照自己的镜子。我们如果能觉察到妄心,妄心即灭。古云: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一定要觉照才行,念头是第六识在起用,第六识转化过来就是妙观察智。
三昧本身的意思是“定”,一些人便错误地将“定”理解为坐着不动、不思想,这样的修道是枯禅、顽空,不生妙用。我后面在讲解“二诵”之“诵经与思维修”时,还会就这个问题专门探索。
一相三昧。六祖《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更是一种心灵解脱自在的境界。关键是要修持到“无住”。于一切现象里,不生任何憎爱、取舍、利益成坏等二元对立的心境,心境安静闲适、恬淡宁静,虚圆融合,淡泊无执。
一行三昧是行为的修为,一相三昧是心灵的自在。合起来正好是心行完美的境界。心灵安闲无住,行为率真无伪。六祖大师谈到这两种三昧的价值时说:“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结合就能成就“种智”。种智也叫“道种智”,是诸佛菩萨所拥有的根本智,也叫“道种慧”。所谓菩萨“尽知、遍知,是为道种慧。”道种智的意义,就好比大地上有种子,才会有果实一样。
以上是《坛经》中六祖的开示。
生活三昧也叫“生活大定”,是我对禅法、修持法生活化的总结。把禅法融于当下的生活,虚云老人的弟子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生活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修持法,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这些理念都非常好,契合时代因缘,宣扬佛法大义。但“生活三昧”注重的是生活中熏修定力,重在定力。
定力无处不在的生活就是生活三昧。定、定境和定力并不一样。定、定境是一种状态,定力是一种能力,把定的心一境性的能力融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形成不动摇、不迷惘、不退堕的修持力,就是定力。
“修持力”,是我借用了《悟真篇》里紫阳真人的丹诀术语,“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成丹。”修持力,既有定力,也有人生的各种修养和能力。
一些人有定境,无定力,静坐时也能一定数小时,数十小时,可是,一出定,到生活里,就动摇了,名利情色,都会动摇他的定境。这是定力不足。有定而没有定的妙用,故言定力不足。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古代道家真人也认识到了要在生活里在红尘里修炼定力的道理。这样才能练出真正的定慧,于万象不住,于欲情不动。丘处机真人说他在龙门炼心十年,不及在红尘炼心一年。
吕祖《百字铭》里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这也是在生活中修真的金言,真常应物,需要在生活里锤炼,在生活里待人接物。
洪启嵩是我敬仰已久但从未谋面的前辈。他的一些著作我读过,他有本《三三昧禅观修证》一书,不过,他讲的“三三昧”和我这里讲的“三三昧”不同,他讲的是证入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洪先生在本书中有一段论述,可以借用来阐述我讲的“生活三昧”的道理。先生说:
“三昧属定,是等持意,但是菩萨三昧只是属于定而已吗?不是,菩萨三昧里面有慧观,也有悲心,所以他是等持的妙用,平等持心,定慧等持,到最后,行住坐卧皆在禅中。为什么这行住坐卧可以在三昧中?那不是行住坐卧都入定吗?不是,是行住坐卧中心都安住在最恰当的状态。
所以说随意三昧、随自意三昧,或是说随时随地都能够觉察心,这也是三昧;随时不入于烦恼,也是三昧;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恰当地行止,所行不多不减,都恰如其分,这是中道三昧,是很了不得的。这是定慧等持的功夫。
任何事情来了,我们心都不乱,这是定;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判断最恰当,这是慧。任何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能悲心相续,这是悲三昧。定慧等持,有具足悲心,就是菩萨三昧与其他三昧的特异点所在。”
洪老师所言,与我心戚戚焉。修定的境界如果不能与生活相融合,那样的修行是没有大用、没有妙用的(微信公众号:陈全林)。(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