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和小七约了吃饭,一见到她就一脸不开心的样子,便问她怎么回事。这仿佛一下子打开了小七的话匣子,娓娓道来她的不开心。
去年年中,她的好朋友叶子因为筹备自己的创业项目,资金上有点紧张,于是找到小七帮忙凑点钱解决下临时困难。
小七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本身工资不算高,加上在魔都租房吃饭等各种消费,工作几年下来才刚攒够五万存款。
作为一个内陆长大的孩子,小七一直希望可以带家人去海边看看,于是在工作那年起就定了小目标,到自己攒满五万元存款就带着父母出国旅游,感受大海的魅力。
本来正计划着忙完二季度的业绩冲刺就去旅游,但叶子的临时求助让小七有些为难。作为自己的大学同学加好闺蜜,一起经历过大学四年美好时光和找工作时的焦虑,现在需要帮助不伸手帮一把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但另一方面带着父母出国看海一直是自己从小的一个梦想。
叶子也理解小七的犹豫,保证说资金只是临时周转,在年底前一定可以还上,如果小七愿意帮忙,就拜托她晚点再去旅行。叶子作为多年的好友,小七是足够信任她的,这样既可以帮助到她,又能继续去海边旅行,只把时间改到年末小七倒觉得问题不大,就答应把自己的存款临时借给叶子解决当务之急。
临近年末,小七公司业务进入了淡季期,就想起了请年假旅行的事儿。但之前叶子说的年底还钱却一直没有消息,下班就发个微信问情况。叶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消息说最近业务情况不太好,一下子还不上钱,让小七再等等。
这一等就到了今年年中,这中间叶子的联系越来越少,也很少听她说起工作,钱的事更是闭口不提了。想着答应爸妈的旅行都快一年了,小七又给叶子发了信息。但过了两三天叶子也没回信,就试着拨了电话过去,然而电话也不接,联系不上小七无奈地留了条语音信息。过了近一周,叶子终于回了信息,说创业不顺利,还不上钱自己也没办法。
What?没钱没办法,当时借钱时可不是这么说的啊!小七简直气炸了,不敢相信这是自己闺蜜发出来的信息,说的风轻云淡,没有丝毫抱歉,当时的保证更像是从没发生的事。
如果不是出于对闺蜜的信任和情谊,我想小七绝对不会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存款借给叶子创业。还不出钱就不回信息和电话,这种态度出于人际交往的礼仪也很难说得过去吧?难道这份闺蜜间的信任,就值这五万块吗?那是不是也太便宜了?
这让我想起很多社会现象,一些人为了解决自己的困难向亲人朋友借钱然后撕破脸闹上法庭,最后反目成仇。难道没有想过亲朋好友的帮助不是义务的,他们只是出于信任才提供帮助,自己的信任难道只值这些钱吗?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手机贷款,信用卡,最后还不上款而被记录为社会信用不良。
这种消费信用的行为,难道真的没有想过后果吗?如果一个人,连信用都没有了那么个人价值存在哪里呢?这样的信用消费,我们真的消费得起吗?又值多少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