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兴化禅寺

兴化禅寺

作者: 木木家的小木屋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20:59 被阅读0次

常言道,庙小容不下大佛,水浅藏不了巨龙。可是,你知道吗?在徐州,却有一座庙宇,仅仅砌了3层砖,却供了一尊十余米的大佛,你知道咋回事吗?

这里所说的就是云龙山东麓的兴化禅寺,禅寺的大殿、配殿、禅院等因依山而建,层层排列,风格别致,蔚为壮观。而最具特色的还是大佛殿里的大石佛。

据《徐州志》记载,公元451年(北魏正平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挥军南下,路过彭城时,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个巨大的佛头。也就是说,这尊石佛始建于北魏,被称为北魏大石佛,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了。不过最初只雕了佛头,直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徐州知府王黾承请来石雕艺人,为佛头续凿了前胸和两臂,使其成为了一尊完整的释迦牟尼佛座像。佛像法相庄严,气势宏伟,高11.52米,合3丈4尺有余,耳朵就有一人高。

其两侧的石壁上,还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大小不等的佛龛中,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飞天、僧侣等200余尊佛像,多为唐代作品,还有少量宋代作品。

大石佛刚开始是露天的,覆盖大石佛像的殿宇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并有僧人住进来成为一座寺院,就是现在的兴化禅寺。以后多次重建。殿宇巍峨雄伟,辉煌绚丽,后经多次火灾、损毁以及重建,便是现在的模样。不过,因其构造多为石质材料,门梁、柱础等仍可看出明代的建筑风格。兴化禅寺内现仍有明代建筑的钟鼓楼、祖堂、藏经楼和一口重约三吨的铁钟等等。

而殿堂的后墙利用原有的山体崖壁作为基础,仅仅使用了三层砖就支撑起了大殿的后檐,也就有了“三砖殿覆三丈佛”的美誉。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

兴化禅寺始建于明代,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寺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石佛殿,以其奇特建筑风格闻名华夏。据记载,大石佛最初是北魏时期拓跋焘军中的士兵所刻,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到了明代洪武31年就开始为大石佛建筑殿堂,后称为大雄宝殿,并有僧人住进来成为一座寺院,就是现在的兴化禅寺,兴化寺的大殿、配殿、禅院等因依山而建,风格别致,特别是大殿很有特色,大殿三面均为山崖石壁,殿内供奉的石佛高11.52米,合3丈4尺有余,但殿的后墙只用了三行砖,所以有“三砖殿覆三丈佛”的妙喻,大殿内两旁的山壁之上各种各样的佛像错落不知其间,虽然在宣德7年被烧毁了一部分,但现在仍存有72处,250余尊,其中最早的年号为北魏太和10年,算起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各位嘉宾,放鹤亭后那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兴化寺,兴化寺又称兴化禅寺,

云龙山东侧,有一北魏大石佛,年代颇为久远。是我国第一轮大规模“造佛运动”时期——北魏的佛雕作品。石佛很大,半身像即高达11.52米,耳朵的长度与成人一般高。

据《徐州志》记载,北魏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挥军南下,路过彭城时,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个巨大的佛头,所以后世人把这座山叫做石佛山,石佛雕刻处叫做佛头岩。还传说太武帝拓跋焘在佛头岩东北的石壁上,用铁鞭敲击刻画出“阿弥陀佛”四个大字。

这个传说在多年以后,得到了印证。

2016年,云龙山东坡一块山体岩石上,徐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岳凯清理出了两处大致呈半圆形的“关公马蹄印”,一处“阿弥陀佛”等字样石刻,以及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柱洞。

经专家考证,佛像雕刻的具体年代应该是比传说稍晚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主持雕刻者是孝文皇帝的弟弟,驻守徐州的彭城王元勰。这样算来,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北魏时期,由于石窟顶部坍塌,仅仅雕刻了一个佛头就匆匆停工。到了唐代,大石佛两旁的崖壁上,又出现了数千尊小石刻佛雕。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王黾承请来石雕艺人,为佛头续凿了胸和两臂,使其成为了一尊完整的释迦牟尼佛座像。

在云龙山的兴化寺,有一座依山崖雕琢而成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1.52米。大雄宝殿后壁利用岩崖构筑,后檐距石崖只有三行砖,故称“三砖殿覆三丈佛”。

佛像阖眸微笑,法相庄严。据志书记载,石佛头像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雕凿,前胸和两臂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桌司按察使刘孟倬的父亲和徐州知府王黾承出资添刻。相传,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焘驻军云龙山,派人因山就势雕凿了这座石佛。北宋贺铸在《和张谋甫游石佛山》诗序中也说:“按《南北史·彭城图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南侵瓜步,……明年春旋师渡淮,复流连徐方,再旬始北去。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饞佛,高十许丈。”但拓跋焘是历史上灭佛“三武”最早的一个,另两个为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难以想象他会下令开凿云龙山的大石佛。但大佛镌刻于北魏却是可信的。拓跋焘之后,北魏几个皇帝如文成帝拓跋浚、孝文帝拓跋宠等都笃信佛教并大造佛像。大石佛附近两壁小造像的年号题字有一处题北魏太和十年孝文帝年号,大石佛雕琢当在此以前。佛像鼻高目长,颐丰肩宽,也似北魏鲜卑族人的容貌。

大佛气势宏伟,仅耳内就可容纳四五人。旧时游人到此,必入耳稍坐片刻。两壁依岩雕刻的200多尊小石佛,大多是唐宋的作品。覆盖大石佛像的大雄宝殿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后多次重建。殿巍峨雄伟,辉煌绚丽,门梁、柱础等仍可看出明代的建筑风格。

大石佛方面大耳,阖眸微笑,法相庄严,双手交叠置于膝上。佛像高达11.52米,约合三丈四尺,而殿堂的后墙利用原有的山体崖壁作为基础,仅仅使用了三层砖就支撑起了大殿的后檐,也就有了“三砖殿覆三丈佛”的美誉。殿的后墙只用了三行砖,所以有“三砖殿覆三丈佛”的妙喻,

大石佛所居寺庙叫兴化禅寺,始建于1398年,曾数度失火,因其构造多为石质材料,故至今仍基本保留原建筑风格。

兴化禅寺自建寺以来,几经重修,现已形成六进院落,内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等。

在兴化寺内石佛附近的石壁上,还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大小不等的佛龛中,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飞天、僧侣等200余尊佛像,除少量北宋作品外,其余均为唐代作品。

我国古代成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多集中于西北地区,东部地区很少,苏北鲁南地区除连云港孔望山外,只见于云龙山。而唐宋摩崖石刻发现的时间较晚,是1993年兴化寺在新建大雄宝殿的施工过程中,在数米深的基岩上发现的。

由于发现晚,规模大,保存完好,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亦成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以及石窟寺的重要资料。

大殿南面有鼓亭、北面有钟亭,鼓已经不知去向,古钟为明宣德(1426-1435)三年筑造的,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

1390年明洪武年间,缘大石佛始建,香火悠久,成为苏北佛教一大丛林。兴化禅寺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大石佛,始凿北魏政平(450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石佛依山石而凿,高约三丈六尺(11.52米),初为一露天佛首,清康熙年间,续刻两臂及胸。覆盖大石佛的殿堂始建于明代,顺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兴化禅寺内现仍有明代建筑的钟鼓楼、祖堂、藏经楼和一口重约三吨的铁钟等等。

兴化禅寺在1993年6月,新建大雄宝殿时,发掘出深埋地下的唐宋时期佛教摩崖造像,共七组195尊,并建造保护室,供游人观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写“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宋摩崖石刻保护室顶层,是新建的大雄宝殿,殿堂飞檐斗拱,翘角凌空,金饰彩绘,气势恢宏。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左药师、右弥陀、佛祖释迦居中,庄严肃穆,慈悯安详。背塑海岛观音,环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形象生动。兴化禅寺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兴化禅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bl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