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作用于眼睛,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耳朵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1)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藁(gao)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就是通感。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出梅花的视觉之美。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3)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4)雨还在飘飘洒洒地落,雷声隆隆地响着从天边滚来,又隆隆地响着向天边滚去。在闪电的亮光里,看得清斜斜的雨丝和她雨中的身影。(管桦《万柏》)【把听得见的雷声描绘成滚来滚去,犹如看得见一般,这样就写出了感官互通后的内心感受——由雷声联想到车轮滚滚。】
(5)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汤显祖《牡丹亭》)【这是一支描写暮春景色的名曲。烟丝又称晴丝、游丝,是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是春天,特别是晴日最常见的景致。此曲以“醉软”这一味觉和触觉的感受将“游丝”临风无力,袅然如烟令人心醉的景象写得使人如身化其间。“明如翦”、“溜的圆”赋予声音以形体,且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意境。】
(6)微风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就是死一般静。(鲁迅《药》)【声音本是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无所谓“粗”“细”。这里鲁迅用“细”来描摹声音之微弱,给无形的声音以形体,以获得鲜明、强烈、具体、动人的表达效果。】
(7)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这一节诗巧妙地运用了移觉手法,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沟通起来,表现出艺术家全部身心沉浸在音乐之中的情景。在这里移觉同艺术鉴赏得到了美妙的吻合。】
(8)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列子·汤问》)【韩娥的歌声有多美,列子没有明言,只是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方法,形容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人已去,歌声在,仿佛历历可见,听觉感知的声音有了长久的视觉形象,美不美?】
(9)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鲁迅《祝福》)【音响是只能用听觉来感受的,可是鲁迅运用移就式通感手法,把这听觉感受形容成“音响的浓云”,使新年的爆竹声,不但能够听到,而且能够见到。借此把祥林嫂在祝福中悲惨死去的典型气氛烘托得愈见凄凉了。】
(10)小伙子弹起月琴前面走着,“叮叮,叮叮”,慢悠,慢悠,像瓶子里漏出的荞酒,一滴,一滴,滴在身后。(陈元通《琴声悠悠》)【通感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形象的内涵,领略美感。“叮叮”的月琴声似晶莹的美酒,有形又有味。】
(11)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萧红《呼兰河传》)【歌声是美的,因而可以用“花”作比,然而它开的实在不是地方,这就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这又是对歌声主人的一种象征。比喻、移觉、象征结合在一起,含蓄而深沉地揭示了一位劳动少女的悲惨遭遇。】
(12)这地方每当月晦阴雨的夜间,就可以听到远远近近的狼嗥,声音好像就伏在地面上,水似的各处流,低而长,忧郁而悲伤。(沈从文《从文自传·保靖》)【感觉的互通是需要特定情境的,如不是“月晦阴雨”的夜间,狼嗥声怎么能似水“各处流”、“低而长”呢?】
(13)她开了口,说到话,这一条嗓子,才爱煞人呀!有四个字可当。四个什么字?尖、甜、媚、脆。她一声喊呀,你就要接住,接不住,噼��,掉在石头地上,能跌四段,你看脆不脆?(评书《武松》)【这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描述被蒋门神买去做妾的谢三姐的美妙说话的。声音是靠听觉来感知的,但是,此处却巧妙地将听觉感受转移到味觉“甜”,视觉“媚”和“脆”,触觉“尖”等感觉来描绘,这样使得读者对谢三姐悦耳的声音有了直觉感和立体感,激发人的联想,余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