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1.16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亮言:
孔子在这一则,表明了自己对于“别人了解我”以及“我了解别人”这两者的态度。
看得清楚,孔子更担忧的是“自己是否了解别人”。
这是儒家的处世模式,凡事总会为他人考虑一些,不会只站到自己的立场处事。
儒家为什么这么做呢?
有人说是因为儒家的人重视道德,这只对了一半,其实是儒家的人重视教化,而教化是需要讲到他人的心坎里的。
儒家的人有一颗存善的心,虽然不是每位儒家代表人物都讲人性本善,但儒家总体认为,人与人的性格是相近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喜欢的事物都差不多,厌恶的事物也都差不多,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也都一样,都是上级与下级、父亲(母亲)与孩子、兄弟姐妹、夫妇以及朋友。
所以儒家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我们认真探究自己身上的人事道理,然后推己及人,就可以知道他人的好恶,就可以制定出符合人情事理的章法。
于是孔子讲,别人不了解我,没有什么担忧。因为人性都热衷于追求美好事物,厌恶不美好事物,我没有被大家所认可、所了解,只是我自己做的还不够,当我自己做的足够美好,别人怎么不会来认可我、了解我呢?
孔子这句话没毛病!!
但我们去了解别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虽然儒家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每个人后天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际遇是不同的,所以还会有一些个体的差异~
所以呀,我们在本心上要明白,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都是喜欢美好,厌恶丑陋。
但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也要知道,因为人与人的经历不同,他的美丑判断标准是有些区别的。
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好恶,去发现对方的处世模式,然后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和对方互动。这不是谄媚或者投其所好,而是我们尊重每个人,真真切切要把对方放在心里。
不然,你心中空空,一个劲只讲自己认为的话,一切只凭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是讲不到别人的心坎去的。你讲的话,别人给你面子,就随便听听,不给你面子,马上就翻脸了,结果你很痛苦,别人也会很痛苦。
何不让自己稍微更加了解别人一点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