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
Sir说的是《长安十二时辰》。
上周播完大结局,评分,从8.6降到了8.4。
别小看这0.2。
26万人评分,如此庞大数量级的滑坡,显然有观众集体反水。
真的烂尾了?
《长安》大结局,Sir反复拉了几次,一次是播出当天,一次是周末。
坦白说。
有不满,有不忿,也有不舍。
今天Sir想综合各方的意见,认真跟大家聊聊这“第一国剧”的收官操作。
“累”
48集,放到美剧,这是三四季的体量。
信息高密度,服化道高还原,台词高门槛……
节奏、制作、剧情发展,全在牵着你走。
看漏一秒,必须回看。
放在开头,放在长期注水的国产剧中。
这是前所未有的冲击。
爽。
古装题材,内里竟是凛冽的悬疑风格,反恐题材。
刺激,带劲。
《长安》开了一个好头。
但。
有多少人能保持这样的追剧热情和饱满的集中力?
Sir清楚记得,精神在第6集开始松懈。
到了第12集,Sir一度跟许多观众一样——
“长安赶紧毁灭吧”“累觉不爱”……
原因?
当然不止持续高密度的推进。
关键,在类型转变。
反恐破案的动作冒险故事,逐渐偏移到传统的,讲述朝堂党政的历史正剧。
前面正快意恩仇,紧张破案。
画风一转……
跟你说起官场规矩,权力斗争。
一个案件,突然就变得像“证明你妈是你妈”般冗长繁琐。
从追查狼卫,到寻伏火雷。
从硬闯右骁卫,到靖安司遇袭。
再牵扯出禁军、龙武军、右骁卫、旅贲军等长安城中不同武装力量的权力和归属。
剧情在各部门、各大佬之间来回打转。
郭力仕,陈玄礼,甘守城,赵参军,甚至是一人死守靖安司的崔器。他们中任何一人统属的力量,认真起来,都足以阻止蚍蜉。
刺激的情绪,断了。
紧张的节奏,慢了。
观众,也自然觉得沉闷了。
《长安》出现了更高的门槛。
不过在Sir看,它也打开了更高的格局。
朝堂上的暗涌,对比街道上的冲锋,更震撼。
比如张小敬登大灯楼。
三十多集里积攒下的政治冲突,在不远处的兴庆宫里爆发。
一边是张小敬回忆第八团的峥嵘岁月与兄弟情义,一边是朝堂之上高官权贵们信口雌黄明争暗斗。
最后,圣人亲自下场。
上演一出虎毒欲食子的戏码。
殿内,唯唯诺诺的官员;广场上,为圣人点赞的群众;灯楼里,激情岁月的张小敬。
谁都没想到,危机就在身边。
至此,剧集终于拉出了一幅长安城的众生相。
不同阶级的欲望交织,不同阵营的利益冲突,甚至小到每一个人,各自的心怀鬼胎……
不爽吗?
你现在知道了,《长安十二时辰》不只拍长安,不只拍十二时辰。
它还拍整个大唐,拍一个时代。
看完结局都知道,小勃律使馆的兴建,是剧中重要节点。
它造成了闻无忌的惨死,是一切的开端。
影响了萧规,张小敬,甚至何孚,拉开了上元节大戏的巨幕。
但在圣人眼中,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建使馆,让小勃律及西域二十余国的归附,可以堵住吐蕃进出安西都护府的门户,形成了对吐蕃的战略包围,掌握了主动权,对大唐而言,堪称奇功一件。
△ 安西都护府,红圈部分为小勃律国所在
也因此,即便征地强占民宅,即便右相贪赃枉法,牵头这件事的永王,确实有资本和主事靖安司失利的太子争功。
于国有大功者,不拘小节。
但肉食者的小节,就是蚍蜉们流血。
个人与国家间的冲突,加上弄权的官僚,长安整部剧,都呈现出一种黏着感。
整个大唐,就好像一滩烂泥,一个漩涡。
——谁也没法逃脱,而且越挣扎,越痛苦。
从张小敬,到李必,莫不是如此。
应了那句台词:
我也是觉得现在是太平盛世
眼下我就是过这种日子
了解这些,的确累。
而且Sir不否认,其中一些支线剧情,依然有刻意拖长的嫌疑。
但就国产剧来说。
感性上,一旦进入,它给你的震撼瞬间倍增;
理性上,它的性价比,还数顶级。
“疑”
大结局,凶手确定了。
但许多人,还是一肚子疑问——
真相是什么?
坏人的下场是什么?
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
纵观整个《长安》的故事,它早就成为了一出纠缠不清的罗生门。
它让我们洞见太多污垢。
明面上,狼卫,蚍蜉,龙波,何孚等人;
上元夜宴,兴庆宫中的所有服朱服紫的人。
都不干净。
但Sir认为,这正是《长安》最精彩,或者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真凶易得,真相难寻。
每个人都是管中窥豹,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
同样,每个人都在因势利导,借这场行动的幌子,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任何一方,都可以发现十二时辰里不一样的风景。
举一个例子。
永王。
他最开始介入小勃律使馆的修建,导致了闻无忌的死,也因此被张小敬胖揍,以至不敢轻言复仇。
由太子一手带大,感情甚笃,却在宫宴之上当众出面和太子相争,在圣人被绑架后想获得朝中大佬的支持失败,悻悻离开。
最后弄死封大伦灭口。
这是他所有的戏份。
但,注意几个细节。
第一,小勃律使馆修建背后,是右相贪赃枉法(李必所言影女一事),永王和右相的勾结,可能比想象中要早。
第二个,大吉酒肆外,违抗命令,向圣人射箭的旅贲军中,混入了熊火帮的卧底。
△ 注意手上的刺青,全剧只有在熊火帮人身上出现过
而给他们讯号的,却是元载。
第三,杀封大伦灭口前,封大伦自封尚书令,同时高呼永王“吾皇”。
对,他们在庆祝胜利。
这时,不论圣人得救与否,他必有利可图,甚至取代太子。杀封大伦,是典型的过河拆桥。
但。
他不知道龙波,何孚,第八团的往事,他始终只是个浑水摸鱼的人。
同样,还有何执正。
何老认识徐宾,了解何孚,也知道右相会被行刺。
因为对太子有利,所以他按兵不动。
他的角度,查案,是帮太子办差,但如果案件发展有利于太子而不利于右相,他可以网开一面,甚至推波助澜。
最后,记住徐宾给万大吉父子指明的方向——
灵武(太子根据地)。
这样有意思的人物支线,太多太多。
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最后推动了整个事件。
可以肯定,徐宾绝不是唯一凶手。
真相,根本无法查清。
当然,最后一集也提出了重大疑问——
萨珊金币。
龙波有,徐宾有,连帮助姚汝能的大胡子,也有。
还有一个词,“安西”。
幕后大BOSS,指向安西的藩镇,和外国势力。
具体是谁?
开放式结局的表面下,是终极解密游戏。
一个细节。
帮助姚汝能的红衣大胡子,身上带着鱼袋。
服朱,鱼袋(五品以上)。
按照唐律,凭借这服装和饰品,可以认定此人身份。
除了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外,只能是安西藩镇或西北军集团中的要员,在历史上,是盖嘉运、田仁琬、夫蒙灵察、高仙芝、封常清一系。
不仅如此,郭将军也隐约提过,范阳留后院(东北军,安禄山一系)也开始打听消息。
这些蠢蠢欲动的地方藩镇,有着重大嫌疑。
但谜题就此打住。
显然,《长安》是故意按下不表。
它让你过多纠结结果,就是想让你仔细感受过程。
长安城,到安西边塞。
这场险些葬送盛世的危机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权贵到异族,数不清的人,想从这趟浑水中牟利。
最后牺牲的是谁?
一群曾为大唐流血尽忠的老兵,再次为长安开膛破肚。
谁是凶手。
谁是输家。
现在,你还敢说吗?
“反”
一定程度上,《长安》的结局,作出了对传统的反叛。
传统结局是什么?
大团圆。
坏人醒悟,好人更好。
但恕Sir直言,这不只是我们对人性的一厢情愿,更是影视人物长久以来的桎梏。
就像许多人说,大结局中,张小敬“人设崩塌”。
崩塌原因——
他背叛龙波,背叛第八团,伤害信任他的人。
总结来说,他成了“坏人”。
那张小敬到底是什么人?
是好人吗?
Sir更认同的,是龙波对他的评价——天真。
风云变幻的长安城中,张小敬的天真,从没变过。
他可以炸掉毛顺,可以佯装投降,可以砍翻所有阻挡他的官兵,只是为了,维护长安百姓,不惜与昔日同僚决裂,和生死兄弟搏命。
最明显的,看他对圣人的态度。
当圣人如日中天,他不解近;当圣人众叛亲离,他不抛弃。
龙波骂他当奴,他依然选择背着疲惫的圣人转移。
不因为他是圣人,而因为他是老人。
还记得一个场景,当张小敬驾着装有伏火雷的马车在长安街道上狂暴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路边。
危急时刻,下意识地侧转,险些翻车爆炸。
一个大结局,并不足以推翻张小敬对长安百姓的博爱。
再看反派。
谁是反派?
大多数人看来,最拉仇恨的竟然变成了元载。
在各种势力中游走,毫无道德底线地攫取自己利益,为攀上高枝不择手段,反复无常,真小人做到了极致。
但“坏人”,Sir认为还谈不上。
元载,代表的,恰恰是官僚环境下,最容易成功的途径,是一种带着野蛮和血腥的智慧。
诚然,所有人都不希望生活中遇见元载。
但有多少人,在那个情况下,会拒绝成为元载?
这才是《长安》结局提供给的力量。
正如全剧最后一个镜头。
彩色,变成黑白。
最初的三人,踏上离别之路。
长安的“太阳”,背影很美。
但仔细想想。
太阳离开,光明在哪?
一个太阳离开,下一个太阳,何时升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