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我们家依然“冷冷清清”,保持往日节奏。一如平时整洁,一如平时简单。
平平淡淡,挺好。
先生新疆“神速”出差回来了,今日正常上班。几乎,年年都要奋战到除夕前夜。单休、无年假的天选打工人,只有过年后可以多歇几天。过年于他而言,休息就是幸福。
白日,依然只有我和女儿俩人。趁着假期,断舍离。她的大堆玩具,两个小书架,我们一起重新整理过了。把低幼绘本打包好,年后送给弟弟。
先生出差太远,怕孩子奶奶牵挂操心,就没在群里讲。昨晚到家后才打视频,怎料,奶奶搓麻去也。本想着,腊月二十八(今天)先回去吃顿晚饭,陪陪她的。奶奶却说:没几天了,别来回跑了,除夕上午回来吧!
牌桌吵闹,没功夫多聊。
奶奶也有自己的琐事与责任。白天,要去舅舅家商量事情。还计划和姨娘一起,帮九十高龄的外婆洗澡(奈何又没洗成,外婆不小心滑倒了,要休养两天。哎…)
乡下厂子放假早,过了腊月二十就陆续停工。奶奶工作的小厂也是。年前有足够时间忙,家里的活儿,都料理差不多了:做包子、炸肉圆、裹馄饨、灌香肠(市场加工)打扫卫生、买年货…前两天去剪头发,难得店里空,她还来了兴致,把短发烫卷了。
孩子爷爷去世一年多,奶奶也渐渐习惯了独居生活。没有爷爷这个大厨可指望,她厨艺提高了很多。留下的人,终究要向现实低头。悲伤并未消失,只是藏在了心底。日子嘛,再难,都得继续朝前过…
有女儿后,与老人分开住的这几年,我们仨时常回镇上老家,但并不留宿。久了,已成习惯,也不再留我们的卧室。短短20分钟车程,当真一碗汤的距离。
如今,五口少了一口。三年不贴对联,不放鞭炮。过年只是相聚,不叫“团圆”。去年除夕,奶奶来我们家,一起度过万家团圆的夜晚。初一匆匆赶回老家。
今年除夕,她说不过来了,一人过夜。尊重,同意。但陪伴不会少的,我们在老家吃过午饭和晚饭才回来。除夕夜,奶奶去打麻将(平时忙,打得少)初一早起,摆好供桌。前来家中拜年的亲戚和邻居,也会小小祭拜故人。
……
遥想我们小时候,爷爷奶奶去世早。打我有记忆到十岁前,都是浩浩荡荡奔外婆家过除夕。老爸骑着小玉河摩托,前面蹲一个,他后面还能挤三个。相当厉害!
外公外婆,我们五口,已出嫁且距离近的姨娘,未出嫁的姨娘(母亲有四个妹妹,小姨仅比我大12岁)欢聚一堂,共享天伦。
除夕下午,大人们放下一年的疲惫,笑语盈盈齐干活。包饺子啦,擀面条啦,炒花生啦,择菜洗菜做菜啦…热气腾腾。图吉利,不许小孩乱讲。任由我们,院里院外跑着玩耍。赶上下雪天,还会被派去扫雪,每人奖励一块阜宁大糕。
黄昏时,早早开饭了,满满一大桌人。小孩只能端碗挤坐在旁边,由大人夹菜。吃过饭,笑哈哈把碗一推,开起玩笑:明年再刷吧!继续喝茶、嗑瓜子、剥花生、吃点心…
除了吃喝,还有经典的“娱乐环节”:大秤称娃!拿结实的绳子或围巾系在小娃腰间,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粗杆大秤钩起娃称体重。六七八岁,不胖的娃娃们,也就四十来斤。
吃饱喝足,尽享欢乐之后,又骑上小摩托回自己家。老爸喝过团圆的酒,回程的车轮,时常歪歪扭扭。歪得喜感,扭出️幸福。
到家洗漱后,一起看电视。等熬不动了,小孩先睡觉。只记得有一回,躺在被窝熬到了0点。抬起头,看到黑白电视上,大大的“1993”字样。那一瞬间,对“过年”有了别样感受。
十岁那年,镇上买了新房。外公外婆卖掉老屋,过来与我们同住(母亲是长女)除夕夜,只有七口人了。其实人也不少,跟老屋的热闹,就差了点年味。现在细想,新家是我们家,不再是母亲姐妹的娘家,姨娘们也就不便全来了?再者,没了大灶,做饭简单多了。还是乡下更欢乐啊!
……
又快过年了,从嬉闹孩童变成奔四的小学生妈妈,早已没了儿时的欢腾劲儿。
时光流逝,无论是怎样的“年”,都会被岁月沉淀,轻轻荡漾在心间。
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网友评论